实习记者段晓燕杭州报道
1月16日,吉利集团总部“迁都”杭州,李书福的“汽车狂人”变奏曲铿锵开幕。
迁都仪式上出现豪华阵容,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和上海银行等12家银行在当地的分支机构的主要领导应邀亮相。席间,吉利CEO徐刚一面殷勤招呼,一面与光大银行杭州分行行长谭平不时耳语,谈笑风声。
“我是吉利的‘前敌总指挥’。”禁不住记者重重追问,徐刚终于第一次道出加盟吉利集团的秘密。此前,这位浙江省最年轻的副厅级干部弃政从商,成为汽车业界一大奇观,但其角色并未凸现,如今一个“迁都壮举”,则把徐再次推至聚光灯下。
“迁都”韬略
徐确实感受到被“聚焦”的味道。
从在“杭州之江度假山庄”门口迎宾,到揭牌、剪彩、致词等一系列活动,徐刚一直不停地擦汗。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环境里,即便“全国税务系统级别最高的下海官员”徐刚,也丝毫不敢怠慢。
东风汽车便有“前车之鉴”。早在几年前,东风汽车就打算把总部搬到信息、人才更集中、更丰富的武汉,但“迁都”一事遭遇许多争议和障碍,东迁武汉、回首十堰的愿望至今未圆。
从政多年的徐自然会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关系,既要让当地政府满意,又要考虑公司的战略发展,还要顾及公司员工的利益。
于是,一种八面玲珑的对策令吉利游刃有余。此次迁到杭州来的主要是公司的核心部门———管理、营销和研发总部,吉利的行政总部和纳税关系继续留在吉利的老家浙江台州,投资总部设在上海,发展总部放在北京;临海、宁波、上海和台州等四大生产基地保持不变,形成了所谓“六大总部、四大基地”的战略布局,确保“出入平安”、畅通无阻。
一个意味深远的动作是,吉利在杭州的新总部租用的是杭州市滨江区财政局的办公楼。
一位在汽车行业已有10多年经验的资深人士据此分析,这个精明的搬迁布局背后,徐刚参与决策的影子明晰可见。在加入吉利之前,徐先后在浙江省财政厅和税务总局担任过副厅级干部,政府人脉堪称深广,而这对正谋求上市和银行融资的吉利集团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露”的一大幸事。
李书福则毫不掩饰搬迁杭州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期望。据徐刚介绍,早在其正式就任吉利CEO之前,就和李书福就总部搬迁一事进行了商榷。当时李的目标有北京、上海和浙江三个选择,徐为李分析,北京是国有名牌汽车的天下,吉利的民营身份一直不被看好,进京未必抬得起头;进入上海则成本太高,对已经面临资金瓶颈的吉利来说,并非一个理智的选择;至于浙江,在徐刚敲定了进军吉利之后,毫无疑问首选杭州。
下海玄机
在不知情者看来,现代工业标志物如汽车者,没有该行业多年从业经验而空降高管,几乎是不可想象,甚至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家族式的民营企业如吉利集团,要走向规范的现代股份制企业,需要的似乎不是官员而是彻底的职业经理人。
在知情者看来,狂人李书福敢想、下海官员徐刚敢干的“绝配”格局,却是10年恋爱、瓜熟蒂落的结果。
李、徐二人是台州老乡。在正式加盟吉利之前,徐刚和李书福便有10多年的交情,早在徐担任浙江省黄岩县财政局长的时候,就和李书福认识,那时候李书福还正在黄岩冰箱厂开挖第一桶金。
徐被这个勤奋的乡镇企业家身上那种异常执着的创业激情打动,但对于随后李书福伸出的“总经理”的橄榄枝,却谈不上心动。
斯时,徐刚从初出校门的一个普通工作人员起步,一帆风顺,官运亨通,乃至后来四十岁不到便做到副厅级,成为浙江省最年轻的厅局级干部。其间,虽然李多次盛情邀请,徐仍含笑不答。
但2001年汽车业“惊涛拍岸”的号角却让徐怦然心动。
吉利汽车问世2年多来,在中国的汽车业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波,引发了国内同类车型的四次大降价,虽然背上恶名,招致业界巨头们的一致谴责,偏偏越古老的方法越有用,价格战不但成为吉利创业初期为争夺市场的撒手锏,还使李书福的狂人形象、吉利的民营轿车第一品牌诉求不断进入公众视野。
随后果然时世造英雄。2001年,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前10天,国家经贸委公布的第六批汽车生产目录公告中,吉利进入了轿车生产目录,一直在奔走呼号的李书福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生产轿车了。
这一“钦赐”身份,使徐刚对李书福刮目相看。2001年秋季的一次深谈,恰好是吉利必须借势革新、进入二次腾飞的阶段,这一次,终于谈出“情投意合”的火花。
对于那次会谈的具体内容,李和徐都不愿意过多透露,但此次会谈之后,徐刚开始认真考虑下海。他用了6个月的时间才作出决定。对此,徐笑称自己是个“需要刺激的动物”。
从军师到元帅
“我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了。”忙碌了一天的徐刚靠在沙发上,轻声感慨。
或许是多年与数字打交道形成的思维习惯,徐刚没有李书福那种大起大落的性情表现,对世事的看法也保持着异常的冷静。“我只是一个执行者”,早在进入吉利之前,徐对自己将要接任的职位就有了非常清晰的定位。
但徐仍然料不到,下海官员突然空降成CEO,会遭遇来自原有企业文化的挑战。无论是在吉利原台州总部还是今天的杭州总部,徐和李二人都是一个房间办公,二人的办公桌并排放在一起。而吉利内部有人借此大做文章,称“徐妄图和李书福平起平坐”。
徐不得不在一段时间里有意低调。
有意思的是,在面对媒体采访时,李书福每每激情放言一番,徐刚总要进行一些后续动作———将李书福的意思进行斟字酌句地谨慎补充,惟恐这个一贯口无遮挡的狂人又给传媒留下什么话柄。徐刚上任之后的人事变革,首先就拿“喉舌”开刀,把原品牌形象部负责人撤换掉。
而从政府官员到民营企业管理者,角色转换让追求刺激的徐刚感受到了挑战和压力。“最大的挑战就是时间,无论是对于我个人还是对于吉利来说。”徐说。从接收吉利以来,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5小时以上,还不包括自我学习在内。
已取得上海财经大学硕士学位的徐刚现在职念西北大学的管理学博士。
然而,李书福对徐刚的期待,恐怕决不仅仅是出谋划策的军师,还更希望是出面打点各路人物、行军打仗的元帅。尽管徐言必称“完成以李书福为主导的董事会的任务”。然而,据吉利内部高层人士介绍,徐刚在吉利集团中的地位显然没有那么简单,吉利的重大决策,都离不了徐刚的参与,且徐刚在决策中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变革,融资上市,徐刚认为吉利汽车“不仅要更换部件,还要引进汽油”。“汽油”的比喻直指资金,这一点,徐刚倒毫不掩饰,此次总部搬迁仪式上12家银行的列席,已说明一切,徐刚面对记者也坦称,吉利汽车不会再降价了,在已经打响2003年度汽车价格战中,吉利不愿意再次成为一条降价鲶鱼,尤其是上市在即。
“狂人”赌局
徐刚就任吉利集团CEO以来,对集团的组织架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革,尤其是在人事上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2/3公司高管都已换人,其中包括很多李书福的至亲以及许多早年同李书福打江山的吉利元老们。1月16日迁都庆典举行之时,也正是吉利最后一名高层元老告别吉利之时。
在李书福眼里,这才是自己真正的赌局。“用吉利作为试验田培养中国民营汽车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这种高调业内心知肚明,但李毫不掩饰地说自己是在“拿吉利的全部家当”下赌注时,却有事实根据———在吉利集团没有正式上市之前,李书福持有50%以上的吉利集团股权。徐刚表示,即使持股,也是在吉利上市之后。
在谈到重用徐刚和柏杨两位职业经理人之时,李显然深谋已久。实际上,李赌的不仅仅是吉利的家当,还有自己的民心。
徐刚的前任是李书福的二哥李胥兵,柏杨的前任是与李一同打天下的吉利元老谬雪中。徐刚和柏杨的到来,李胥兵只有退职养老,谬则离开吉利,开设了自己的汽车配件公司。
对此,徐刚称是为了吉利步入规范的现代企业实现二次腾飞的“换血”需要,而在这背后,“没有李书福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李书福对徐刚在2002年度的表现基本还是满意的,至少,在数字上,达到了当时的军令状“销售5万辆汽车,盈利实现2个亿”的目标,吉利已经从卖汽车到卖文化———为老百姓造买得起的好车。去年吉利总共销售汽车接近5万辆,与前年销量相比增加了120%,市场占有率4.5%,全集团的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税利超过2亿元,均比2001年有大幅度的增长。
吉利与世界各大汽车集团的局部流程合作让一直号称坚持独立自主的民族品牌的李书福有阶可下。吉利还先后与意大利汽车项目集团和韩国大宇国际株式会社等签署了合作协议并达成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
官方的支持也相当明显。“吉利汽车不仅是李书福的,也不只是台州的,现在的吉利汽车已经属于我们浙江人的了。”
浙江省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前不久考察吉利汽车临海基地时也强调,吉利作为浙江省惟一的汽车企业,去年能够在中国激烈的竞争中成为“3+6”成员,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十分难得。
徐刚上任之后,公布了骏马、猎豹和雄狮计划,提出了2015年产销汽车200万辆,销售收入800亿,把吉利打造成国际性的企业集团的目标,徐的第一步是必须在2005年度前实现扩张产能达到年产30万辆的目的,仅这一步就需要再融资10亿元。
不过,“前敌总指挥”徐刚和老板李书福一起面对的不仅是残酷激烈的外部竞争,也不仅是资金瓶颈,还有内部管理的同步提升等难题。吉利集团内部的一位高层认为,过去太快的发展步子,已使吉利面临人、财、物的巨大难题,目前此举未免有盲目扩张之嫌,骏马如果不能如期带动吉利往前飞跃的话,那么,几年之后吉利必定陷入快速扩张导致的种种不利局面之中,“届时,中国MBA案例教学中恐怕又会增加一个新的失败案例”。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