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新车面市后,消费者还在排大队等候购车,厂家却又掉转枪头去推另一款更新的车了。消费者也好,企业也好,是否应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本报记者 王立佳
衣食住行,是人生活和生存的基本需要,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要从这几方面着手。萝卜、白菜、土豆,这是中国老百姓20年前餐桌上的主要食品,既没有选择的余地,更没有改变的可能。而今,不但想吃什么就有什么,而且也能买得起。原来是为能吃上什么而犯愁,现在是为吃什么而踌躇。中国的汽车市场虽然还远没有发展到这个地步,但对于某些消费者来说,在众多车型中选择一款满意的,也是难上加难。
就像所有的繁华喧嚣终将尘埃落定一样,今年即将面市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新车型,也终将以咱老百姓的选择多寡而优胜劣汰。捷达、富康、桑塔纳“老三样”加夏利、奥拓、云雀“小三样”的孤独寂寞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了。仅去年面市的新经济型车就有:波罗、派力奥、赛欧SRV、威姿、威驰、、爱丽舍、赛马、北斗星、千里马、西耶纳等车型。今年面市的经济型车也不比去年少,目前已经明朗化的就有:上海大众三厢POLO、GOL、东南菱帅、长安福特嘉年华、广州本田Fit、北京现代伊兰特等。
也确实难为消费者了,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买车,就赶上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汽车产品迭出的时代。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几乎每天都有朋友向记者咨询有关买车的事情。就在两天前,有两个朋友很是为难了记者一回。其中一个是同学的夫人,她本来看中了POLO,但由于身边的同事说POLO的外形不好看,而且是“有头无尾”的两厢车,她就拿不定主意了,转而考虑让人再眼熟不过的捷达。另一个朋友,在几个月前就开始搜集资料、考察、咨询,终于下定决心要买捷达都市春天,第二天就要去交款提车了,可是他的一个亲戚刚刚买了羚羊,向他推荐说羚羊要比捷达好多少,而让他犹豫不决。他们只好“求救”于我这个所谓的专家了。应该说,这两位朋友的问题还是比较容易回答和解决的,因为他们比较的这两种车不是那么相近。而那些只有购买意向而没有选择意向、需要全面咨询的人,则会把你考问得像在被提审一样。
车市一下子拥来这么多“俊哥靓妹”,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车型的花样翻新呢?消费者又如何面对呢?
首先,这是我国汽车市场启动的明显标志,表明我国已进入家庭汽车消费的新阶段。2002年,我国汽车市场不但没有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相反出现了“井喷”式的爆发(即使用“井喷”来描述都显得不够,只是引用了比较流行的说法)。其中,轿车新品迭出,为轿车市场突破100万辆的骄人业绩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有数据表明,去年100多万辆的轿车市场中新车销售比例达到了20%以上。也正是老百姓消费热情的高涨,极大地调动了各生产厂家的积极性,他们在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在满足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需求的同时,自己也挣得盆满钵流。
其次,是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短兵相接的必然结果。从血缘关系来看,除吉利、奇瑞、红旗、中华等个别品牌外,国内轿车市场几乎都被洋品牌所垄断。因为,它们都出身于跨国婚姻家庭,是清一色的中西合作“混血儿”。目前,大众、通用、丰田、标致-雪铁龙、本田、福特等各大跨国公司都已在国内建立了轿车生产基地。其中,福特是最后一个在中国建立轿车生产基地的,甚至比韩国现代都晚了半拍(从产品下线和投放的时间来看)。跨国公司的竞争,其目的是使其产品系列化,增加品牌的竞争力,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这客观上加快了中国新品投放的步伐和进度。
第三,增加产品型普,形成系列化是国内生产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尽管当前国内汽车市场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国内轿车生产企业同样也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一方面,整体上要抵御进口产品的冲击,另一方面,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由于市场结构(无论是消费结构还是产品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消费者的胃口再不是“萝卜、白菜、土豆”老三样了,他们也要吃“燕窝、鱼翅”等中式大餐,甚至高档西餐。因此,作为提供产品的生产企业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步伐与周期,才能在抵御外来品冲击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去年,几乎每一款车在国内市场上亮相都形成一阵热潮:媒体热炒、消费者热抢、经销商热卖。但是,因为厂家生产能力和销售、服务方面的限制,这些新车虽然热销,却不一定能占领大片市场,而对于10万元左右的经济型轿车来说,市场规模才是最终利润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各生产厂家在推出新车的同时,必须努力扩大生产能力,建立和完善销售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否则,会眼睁睁地看着消费者投入别人的怀抱。
从消费者本身来看,新车型越多对老百姓就越有益,但是,在表面的背后却也隐藏着不利的一面。在目前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如果生产厂家过度热衷于推出新车型,必将伴随着产品研发、生产线调整、市场推广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等资金的过度支出,对汽车的长远发展不利,消费者最终也难以享受到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与其让市场机制来优胜劣汰,实现车型的集中度,还不如汽车生产厂家未雨绸缪,理性安排自己的发展战略,从而实现与老百姓的理性消费相对接。
(第十四版)
《中国汽车报》(2003年01月21日)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