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3年中国汽车价格猜想 降价还是“纸老虎”?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15日 09:02  经济日报

  在中国汽车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价格是道绕不过的坎。今年车市的价格竞争,将不再是几年来单一产品或车型孤注一掷的重演,而将是企业战略中价格体系的全线调整——

  2002年,中国车市无淡季,“价格战”的字眼也仅止于年初的昙花一现;之后,观望等待中的众多企业在突如其来的井喷行情中,理所当然搁置了价格调整的备案,转而全心投入新品开发与产能扩张。

  降价自从1998年成为车市的“新浪潮”后,年年秀一回,但消费者期待的产品一色“岿然不动”,而降价的车型在消费者看来却又都有清理库存,或是处理卖不动的嫌疑。降价成为这几年车市轮回的主题,每年或许都有着雷同于去年夏利价格“跳水”的亮点,无奈,年年又都是不痛不痒,吊着消费者的胃口。“与世无争”的中国车价,何时才能体会“抽脂”的阵痛?

  降价还需要理由吗?

  近些年中国车价的确有所回归,但仍然偏高,主要是中高档车趁缓冲期内谁不想绷住最后一根弦?“令人惊奇的是,在中国生产1辆车要比在美国的生产成本要高”,美国《新闻周刊》的这个说法,还是得到了国内诸多企业的共鸣:“不是不想降,是实在没有降价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那些瞄准中国汽车市场的国际巨头,似乎比国内企业更乐于享受这块反常膨胀的利润。“跨国汽车巨头希望从美欧市场转战中国,从而享受地球上最后一块暴利市场。”要知道,国际巨头们的年赢利率平均也只有5%左右,而国内轿车企业无需关注价格手段,就能保持高达30%—50%左右的赢利率。

  我们也看到,9年前,中国购车者中,私人购车比例不到10%。2002年,这一比例攀升到60%。私人购车渐成气候,意味着对车价的敏感度在提高。

  3年前一场关乎降价的论战,也仅止于理论上的争论,以中国车业当时的产量、市场、盈利、品牌都还不具备打价格战的实力,即使个别企业有松动的行为,也没有产生激发效应。反而被同业贬谪为“恶性竞争”。时过境迁,2002年,中国汽车业迎来了“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好年景,产销320万辆,同比增长了37%,提前3年实现“十五”规划目标;利润总额更是高达430亿元,同比增长60%。企业口口声声没有降价空间,那么狂飙突进的利润又意味着什么?国内企业自身目前完全具备了进一步降价的能力,年底哪家企业的总结里没有把利润增长额度大大宣扬一番,怎么一触及降价,就要哭穷呢?

  一些企业嫌“价格战”是低级竞争,可是放眼一看,来年上市的新品各个“师出名门”,在产品走向同质化的大趋势下,价格为何不成其为比拼的筹码?其实以规范的经济学概念界定,价格竞争是更为科学的说法。若想让价格的良性竞争启动,主流企业何时能“低下高贵的头”是关键。消费者对企业营销的案例没有兴趣,企业也不必担心营销策略的被迫改变会影响其形象,毕竟降价是对消费者的最大善意。

  “价格战”一触即发?

  2002年12月18日,长丰猎豹宣布其产品全线降价,最高降幅达5万元;第二天,广州本田宣布推出奥德赛简装版,隐性降价2—3万元;2003年刚开年,车市更是降声一片,最突显的莫过于红旗明仕降价1.08万元;紧接着,富康“减配置降价格”的策略也在“新浪潮”的身上实施。于是众多媒体相机而动,热炒2003走入降价年。

  记者认为,降价虽是大势所趋,但今年车市由于新款车型亮相频繁,很大程度上会转移人们对价格的苛求,所以今年车市未必是价格唱主角。原因有四:

  其一,今年投放的新车,厂家的战略会着意避开一步到位的低定价模式,而是在性价比上作足文章,力争以宽幅定价的策略,左右逢源。

  其二,应注意到,去年下半年投放市场的新车,虽然品种增多,但总体产量不足,大多是“有样车,无现货”。据了解,威驰的定单已排产到今年下半年,其它热销新车型状况也大多如此,短期内期待其价位松动,似乎不太现实。

  其三,“老三样”新老交替的过渡已基本完成,但品牌号召力还在。今年虽开年就有富康“曲线”降价,而且铁定受市场新锐挤压,但在入世伊始前途未卜的境遇下,“老三样”没有出现明显松动,今年良好的市场预期中,“加量不加价”的坚守,或是“减量也减价”的让步,都将会绕过车价的直接“缩水”。

  其四,配额增加,关税减让,是进口车降价的利好。但关税降低,也未必能敌汇率的变动。日前,记者从进口车经销商处获悉,由于欧元、日元持续走强,使得关税的小幅变化被抵消,因此年初进口车的价格不仅不会下降,宝马奔驰丰田佳美等欧日主打车型价格还可能小幅上扬。另外今年整车配额不会大幅放量,对国内厂商来说,降价的外患稍有缓解。

  应当说,车市整体车价下移是趋势,但不会突变。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商品价格指数表明,2001年11月至2002年12月,中国汽车价格总体水平下降5.6%。因此,此前一些媒体仅以年初几款车价“跳水”为风向标,过分张扬价格战将全面爆发,车价应当一降到底,似乎有欠思量。毕竟车市刚刚走出寒冬,对车价这个“顽疾”的期待,也不能搞跨越式的大突进,对市场理性的关注才能催化其健康发展。

  降价还是“纸老虎”?

  总体而言,今年车价趋向平稳,但并非没有变数。波动最大的一块,当数中高档车市的变局。

  中高档车利润可观,家家盆满钵满,一个默契的“价格同盟”也就此隐现。但广州本田去年12月底发布2003年度事业计划中,萌生退意。2003年度计划产销11万辆,和2002年相比,增长89.8%;销售收入预计296亿元,增长50%;而利税合计52亿元,仅增长4%。这三项不成比例的增长,一是奥德赛调整了价格,同时一款经济型轿车的投产也将相应减缩利润,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新雅阁要在旧雅阁的既有利润空间下做适当的减让。

  有人预言,新春车市第一道冲击波将是一个主流车型的大幅度降价,每辆降价5万元,话锋直指广本。“一毛不拔”的广本此举一出,寂静已久的中高档车市连锁反应迅即爆发。上海通用在人们一片愕然中,全线停产老版别克轿车,君威主力车型2.5L与2.0L的定价甚至延后,待新雅阁上市后再审时而动,意义可见一斑。风神蓝鸟的有关人士此前也表示,已有方案应对广本此举;绝口不提降价的上海大众,至今还没有明确表态,帕萨特是跟进还是坚守?

  今年投放市场的新品中,中高档车型阵容强大,而且后起之秀定价空间弹性很大,如此看来,国内中高档车市,势必经历新一轮洗牌,其间还要承受进口车价回落的打压,动荡中的中高档车市,向上攀升的节点最终停留在价格这个最敏感的指标上。

  与往年降价风潮急起急落不同,今年整个市场环境起了本质逆转。去年车市突然井喷,不少企业产能跟不上,丢掉了“金娃娃”。而今年,大多数企业受市场强烈诱惑,对形势判断过于乐观,普遍表现出一种投资冲动,产能放大成为默契之举。而有关人士对此指出,去年轿车市场爆发性增长带有一定的“积累需求释放”效应,是需求多年沉淀的结果。随着购买高峰过去,2003年市场增幅将走低。因此今年产能普遍放大后的企业,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车型、技术的常规战,产量上去而需求回落可能造成的压库现象,也会让忙着数钱的厂商们风光不再。而一旦增产,下来就很难了,企业就此还得为此承担成本有效控制的考验。

  可以预计,今年车市的价格竞争,将不再是几年来单一产品或车型孤注一掷的重演,而将是企业战略中价格体系的全线调整;曾在降价风潮中屹立不倒的企业,不能冀望曾经的幸运再次眷顾,或多或少都应表现一种姿态。虽然目前以价格言战为时尚早,但在中国汽车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价格是道绕不过的坎。习惯了在价格问题上小步慢跑的国内企业,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国际巨头几十年征战延展的纠葛中。下一步,抢滩中国的欧美日诸多巨头将亮出其最后一张价格底牌,他们已然深谙此道——只是中国企业准备好了吗?(本报记者童娜)

(编辑:李良)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