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炤虎
按照近期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02]24号),国家经贸委正式取消了46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国家定点生产企业申报轿车国产化率的审批核准项目、国家计委和经贸委批准立项企业生产的轻型客车的国产化率审核”均在被取消之列。
曾经何时,国产化几乎成了消费者讥笑的对象,业界讳谈的话题,但是在国产化概念开始“淡出江湖”的时候,很多人开始真正思考这个话题了。因为从现在开始,与国产化同呼吸共命运的零部件企业必须准备“过冬”。
国产化让零部件工业受益匪浅但也留下隐患
国产化这个词最出名的年代要属1995年,《汽车产业政策》在那一年正式出台。这项约束着“中国汽车大气候”的政策明文规定:“引进载客车起步国产化率要在40%;载货车起步国产化率要在50%。”此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陆续开工的汽车合资企业都在国家的安排下将自己产品的国产化逐级提高,从60%到80%,从70%再到90%。由于进口的零部件越来越少了,国家还给这些企业少部分的进口件提供了差别优惠税率。中汽协会零部件协会专家介绍,”轿车国产化率的周期在不断缩短,初期从40%到80%需要七八年,现在只需三四年,高级轿车一年就能达到60%以上。广州本田国产化后专门组织进口品牌进行了试车,表明产品质量相差无几。这也是国产化成果的一种检验。”
但国产化带来的副作用同样难以清除。上世纪90年代后期,整车降价潮不时出现,降价的压力与不容更改的国产化要求同时作用在主机厂的经营决策上,制造商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新概念:“要想降价,只有在零部件上想办法。”这就给价格低廉,但质量性能不高的零部件提供了空间,一大批在国家标准上打擦边球的小企业配套件进入市场,装配到90年代末出现的家用新车型上,“跳挡”、“漏油”,甚至更严重的制动不灵问题出现在报端。
江铃汽车公司董事长孙敏一向直言不讳“国产配套件的利润岂止100%,加入世贸,死掉一批不合格的零部件厂是好事,根本没必要保护他们。”孙敏敢当着众多零部件厂商的面大揭其短,可见少数企业高利润、低质量的问题到了什么程度。
零部件厂在国产化的保护下,饱食终日,但产量和性能却无法应付新车型不断涌现的局面。新车增产带来的配套压力也在折磨着零部件配套厂。进口车专家陈萍透露:国家计委2003年将安排6万台左右,缺省大部件的组装车进口配额,原因就是一些新车厂的产量赶不上订单的需求,而国内配套厂在国产化上还达不到配套的要求,普通散件组装又来不及。新车的隆隆战鼓让配套厂在担心失宠的日子里惴惴不安。
从国产化达标到国际化采购要重新学起
集中是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华山一条路,中汽协会副秘书长荣惠康称,“美国的配套厂合并道路堪称经典之作,通用把自己的零部件自配企业拿出来,搞了一个德尔福,结果不仅效益猛增,独立出来之后又成为零部业最大的厂商;福特如出一辙分出来的威斯蒂安也紧随其后。两家的年销售额近500亿美元,一直雄踞零部件业前两位。”前50家跨国的大型零部件企业,美国就有19家,完全能满足全球大部分汽车制造商的需求。美国的这些零部件企业按照“平行式”进行独立经营;日本的制造商大都与零部件商进行“行会式”的联系,比如丰田和一汽零部件商组织有“协丰会”,和二级零部件商组织有“精丰会”,一层层的配套企业各司其职,有点像金字塔。但由于对国产化的片面强调,组织大兵团作战,以达到百分比为目的,造就的却是没有竞争力的小作坊。
“你说中国的零部件工业像什么?说不清。”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的一位干部讲,“它既不是欧美的‘平行式’,也不是日本的‘金字塔’式,是主机厂、各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配出来的格局,可能叫‘分块式’比较合适。它的后果就是一个产品几十家都生产,一个减振器有27家厂在搞,转向机也有30多家。国外有那么一两家进行寡头竞争就足够了。”
再细看一下,由于国产化任务是交到各主机厂的,各自布点配套就是必然结果,每个合资厂搞国产化,势必都要在各自所在城市搞一批零部件配套基地,发动机、变速箱等大总成自配一下是应当的,但小注塑和玻璃也强求本地解决就过分了。经贸委专家称,合资厂产品是从不同国家或公司引进的,主机厂又纷纷把自己的配套零部件企业拿出来搞再合资,重复引进加上零部件体系的混杂,给整合零部件平台资源和集中生产增加了无穷的麻烦。加入世贸以后,更多独资零部件公司的进入,也让吃惯了国产化这碗饭的配套厂一时难以生存。
中汽协会的专家在谈到后国产化时代,零部件企业如何生存时特别提到了上海通用和天津丰田,认为这两家主机厂在搞活配套件企业方面有些东西可以借鉴。上海通用出口V6发动机是把自己积累的资源用上了,既减轻了自配的成本,又实现了打出去的目标;天津丰田在天津当地搞了十几家配套厂,本来是一副重担,但是威驰、威姿新车一上,这些厂马上就能用上,让急等KD件的那些竞争对手眼红,向吉利、华晨金杯供件也是摆脱主机配套束缚的有效手段。
零部件企业自己同样在盘算着如何过冬。轿车国产化率不再交经贸委审批,这是第一步,零部件企业的整合将是下一阶段主要任务。据经贸委官员透露,国家在几年内将制定新标准,把总成类零部件厂整合到2~4家,其它则向二三级配套厂分流,然后发展劳动密集型零部件,比如制动盘、摩擦材料等,以解决分流人员的就业。至于那些批量大,单车用量小,而技术又复杂的标准件,比如橡胶密封垫就不再强调国产,可以直接进口。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