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大集团受宠 中国汽车业重组之年不平静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2月25日 09:52  经济日报

  三大集团受宠 模式花样翻新 悬念尚待破解

  李会

  当季节从初春奔向寒冬,中国汽车风风火火迈过重组年。

  这一年,中国汽车内外并购,高潮迭起,颇不平静;这一年,有跨国汽车巨头中国战略的东突西进;这一年,更有中国汽车入世定位的苦苦追寻。

  当季节从寒冬奔向初春,中国汽车格局初定,重组模式也显示出别样前景;当今年的硝烟渐渐淡去,重组仍是不变的话题,也留有若干悬念等待破解。

  三大集团为何频频受宠?

  今年的重组,犹如一枚枚“重磅炸弹”,撼动了中国汽车旧有格局。跨国汽车巨头纷纷携手国内企业,进军中国市场;三大集团外引内联,借机做大做强;在三大集团之外,合资重组也是浪花朵朵。一轮高潮之后,中国汽车快速驶入“3+X”新天地。

  今年的重组,呈现出以三大集团为主导的趋势。6月14日,“天一重组”正式拉开了以三大集团为轴心的大规模重组序幕。8月19日,一汽丰田终成眷属,德国大众在中国又多了一个可怕的对手。9月29日,新成立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成功地整合了东风的存量资产以及日产的资金和技术,不甘心落后的东风要在轿车领域大显身手;而随后东风与标致PSA的合作升级,神龙跃上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在上汽,6月联手通用将柳州五菱纳入麾下;10月又借船出海,参股通用—大宇;时至年尾,上海通用又将山东烟台车身厂兼并,为今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当然,重组也不是三大集团的“专利”。在北京,北汽控股与韩国现代合力推出北京现代;一直耕耘于汽车配件领域的湘火炬只动用了5亿元资金,在两个月内兼并了陕西重型汽车集团和重庆重汽集团,迅速确立了国内重型汽车的“龙头”地位。

  在中国汽车业掀起的重组风暴,入世是决定性因素。对国内外汽车企业而言,防止资源重置,通过兼并重组或收购等各种形式进行低成本扩张,是比较现实的手段。

  以三大集团为首的国内企业加快重组步伐,是为了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获得发展急需的资金、技术,不断丰富产品系列,以保证竞争实力,增加并购防御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尽快地融入国际市场。在今年的重组中,除上汽外,一汽、东风都是一手托两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和较为合理的产品布局。

  对国外企业来说,中国大市场孕育了无穷的潜力和机遇,与中国企业特别是三大集团合资合作,利用其相对较强的实力实现快速扩张,则是实现双赢的最佳选择。

  重组模式为何花样百出?

  今年中国汽车重组不仅力度大,模式也是花样翻新,令人应接不暇。

  6月4日,上汽与通用、五菱联合重组,通用以收购五菱不上市股权的方式,介入中国微车领域,首创了“中中外”合作模式。11月,广州本田轿车出口基地正式开工,这也触到了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底线。12月,上海通用联合上汽、美国通用收购了烟台车身厂,烟台成为赛欧的“新家”,这也开创了中外合资企业首次参与兼并重组的先河。

  与以往的重组模式不同,新一轮重组已不再注重单个的项目、某一个具体车型和细分市场,而是趋向于全面、深层合作。一汽与丰田的合作不仅涉及到各款轿车、微车、SUV等车型,而且还将在研发、环保、智能交通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东风与日产的全面合资,双方则更是几乎拿出了全部“家当”,从全系列车型、零部件、营销等各方面合力打造一个新企业。

  重组模式的变化,是中国汽车现状的一个缩影。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巨大市场空间的诱惑。由于通用、大众的示范作用,中国市场对其他国际制造商的吸引力不言而喻。由于我国汽车业的梯度开放速度难以令一些国际厂商满足,因此加大合资重组力度成为一个必然选择。

  重组模式的变化,更是中国汽车业的一面镜子,折射了中国汽车面对国际接轨所需要做出的调整。事实证明,关起来的孩子养不大。面临全球化的冲击,中国汽车要想占有一席之地,一个开放的态度至关重要。而制定适当的产业政策,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尽量盘活存量国有资产,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中国汽车才有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的机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

  重组还有多少悬念?

  入世后的中国汽车业重组,仿佛一场刚开锣的大戏,精彩不断,谁都不知道何时会结束。

  今年的重组暂时告一段落,但悬念犹存。在福建,“福厦重组”案一直闹得沸沸扬扬。由于福汽与厦国投的股比相当接近,双方的争夺也呈白热化趋势,于是神秘人物陈金财手中的7.09%的股份,就成了能否顺利解决厦汽控制权之争的关键,这也为“福厦重组”留下了更多的悬念。

  在长沙,湖南长丰猎豹董事长李建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透露,长丰猎豹和北京吉普正在探讨以合适的形式进行合作。有关人士认为,这将是戴克集团重组北京吉普与湖南长丰的第一步。

  未来的中国汽车业还会有多少重组?没有人知道,这将是一个最大的悬念。有人说,变化的才是持久的,对于刚刚成长起来的中国汽车业来说,重组将是一个长久的话题。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