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韩资打扮吉利 能否帮助其摆脱危局前景不甚明朗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2月23日 11:42  南方周末

  吉利全面购买“包装”

  本报记者 栗源

  12月19日,吉利花3000多万美元从韩国购买技术以及多种生产设备。与吉利合作的韩国企业包括韩国宇信公司、韩国塔金属公司等汽车行业的几个厂商,其中韩国宇信擅长汽车生产线制造,塔金属公司擅长汽车模具开发,大宇国际则从事国际贸易。

  这样的组合显然是吉利汽车精心挑选的结果———韩国宇信能帮助吉利提高制造工艺,而塔金属则能把吉利车的外观改造得更为吸引,而这些正是吉利的软肋。

  据了解,吉利曾经与一汽、韩国现代等厂商谈过此类合作。“尤其与韩国现代,已经快成功了。但在最后的价格上彼此不一致,无奈放弃。”

  据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透露,紧接着韩国项目之后,吉利与意大利一家汽车设计公司基本达成意向,购买全新的车型以及技术,耗资在4000万美元以上。

  吉利集团首席执行官徐刚说,现在正在与4家国内A股的上市公司商谈购并事宜。“3家在浙江省外,1家在浙江省内”———吉利集团的总部设在浙江———料定在明年3月左右将有最终的结果。新近有传闻称,申华控股成了吉利的目标之一。

  吉利所做的一切都为了实现“骏马计划”———吉利在数月前曾宣布“骏马计划”———2005年实现整车30万台、发动机30万的产能,销售收入达到180亿元。

  按照徐刚此前的说法,在2005年前的两年多内,吉利计划投入8亿—10亿元人民币扩张规模,至于资金来源,吉利的打算是,自行解决一半,另一半向银行借贷或者通过股市融资实现。

  现在已浮出水面的两项合作计划投入为7000多万美元。这就不难理解吉利为什么急于上市———为这两个项目解决资金问题。

  比上市更急切的是人才的引进。而李书福最近刚忙完的一件工作是把大宇汽车原来的一个副社长聘请到吉利来做技术以及质量的指导。“他的任期是3年,薪酬很高,估计下个月就能到吉利上班。”李书福说。

  来自业界不愿透露姓名的市场人士认为,国内车市渐成跨国巨头的竞技场,对吉利而言甚至有出局的危险。

  有熟悉吉利的人说,在竞争激烈如今天的车市中,直接向国外购买车型、技术是吉利适应市场、提升竞争力的最佳路径。因为吉利的研发实力和制造工艺都比较薄弱,无法依靠自身的积累去得到快速扩张。

  按照现在的架势,未来几年之内,吉利将通过大量购买迅速扩张规模。而与此同时,李书福对吉利的低成本扩大规模显然有信心。“吉利花4000万美元能买回来的东西,合资厂商恐怕要多花几千万美元才能买回来。”

  全面购买是否能够帮助吉利摆脱危局,前景不甚明朗。有市场人士认为,随着汽车利润降低,为获取更多的利润,各个跨国公司在中国推出全系列的车甚至包括低价位的微型车将成为趋势。在此趋势之下,势必将挤压吉利一直赖以生存的空间——低价位的市场。

  同时,跨国公司对质量和服务控制严格,这将提高低价位车的消费群体对质量和服务的要求。如果吉利在这场角逐中稍有落后,全面失守并不是危言耸听。

  在自己原有市场面临被吞噬的危险之际,吉利希望把自己的价位往上拉。但问题是,往上拉价位时,众所周知的是,对手过多且强大。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