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盯着未来3年3500万辆车 中外汽贷机构排兵布阵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2月11日 09:41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见习记者苏利川

  据权威人士预测,到2005年中国将有4200万个家庭具备汽车购买能力,而目前只有700万个家庭达到汽车购买水平,3500万辆汽车的信贷消费市场孕育着一座名副其实的“金矿”。

  信贷马力提速

  由于汽车产业的发展能带动100多个相关产业,汽车业始终都是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金融部门支持的重点。从1999年开始,国内汽车年产量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今年头8个月,全国汽车工业生产完成近203万辆,同比增长32.45%,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其中轿车成为增长最旺盛的部分。

  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金融部门的信贷政策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合理配置信贷资金在汽车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的分布,有效地推动了汽车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截止到今年6月,仅部分商业银行向汽车企业的贷款余额已达到1100亿元。

  为培育和支持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制订《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允许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对法人和自然人发放汽车消费贷款。4年中,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已从1998年的4亿元增加到今年8月底的843亿元,增长210倍,北京、深圳、上海、青岛和无锡的增长幅度更高。到今年9月底,汽车消费贷款余额达935亿元,仅1-9月共发放汽车贷款501亿元,比去年同期182亿元多增309亿元。在所有的金融机构中,国有商业银行达763亿元,其它商业银行117亿元,城市商业银行51亿元,财务公司2100万元。

  国际大鳄敲门

  相对于利润趋于透明的汽车制造业,国外汽车巨头纷纷涉足汽车金融领域。目前,福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收入已占到其总收入的20%以上,通用汽车的比例更是高达36%。据悉,2001年,通用汽车向全球800多万用户提供了汽车信贷服务,净收入达到了18亿美元;福特公司的专业汽车金融机构也为福特贡献了总利润的20%。而且,各大跨国公司早已在中国设立了金融机构的办事处,为等待中国汽车金融服务领域的开放,福特公司准备了7年,大众和通用也准备了6年和4年。在这些跨国巨头看来:中国接受信贷服务的车辆不足10%,而德国是70%,美国是80%,到2007年,如果中国仅有50%的车辆通过融资支持售出,按年售出400万辆计,也将形成一个2000亿元的可供贷款规模。

  为抢夺其中的高额利润。据了解,世界三大金融服务公司中,大众、福特都将在我国成立独资的金融服务公司,通用汽车将与上汽财务合资成立一个金融服务公司,三家有可能同时获得政府部门批准。10月8日,央行公布了《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汽车金融开放已经进入倒计时。

  金融机构抢滩

  由于入世后将向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放汽车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正在拟定相关的实施办法,一些抢到市场速度的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取得显著的先入效应。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尚福林说,从银行的角度看,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在“创造市场”和“培育市场”的理念引导下,促使汽车与金融在健康、良性的轨道上运行,最终实现银企“双赢”。现阶段,农业银行已经形成了从汽车生产环节———销售环节———消费环节全方位、循环式运作的汽车金融服务体系。截止到2002年9月末,农业银行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达255.18亿元,比年初增长121.6%,已经成为汽车消费信贷领域一支引人注目的生力军。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谢平说,标准的汽车信贷风险管理模式是信用评估+车辆产权抵押,即在对购车人作出标准化信用评估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贷款及贷款的具体安排,再辅之以借款人所购车辆的产权作抵押。目前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下暴露出的具体问题是购车行为的真实性问题;购车保证保险的风险问题和一些资信评估流于形式,目前这套简单的转移风险的做法不能长久,随着《个人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和《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出台,预计国内汽车金融服务市场将出现购车储蓄与贷款一体化模式、银行与专业机构合作的模式。风险管理与产品营销分离的模式,随着对信贷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银行会取得更大的主动性。

  目前,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和财务公司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起步较晚,也从没有批准设立专门从事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机构,汽车信贷机构作为一类新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国内金融序列,在机构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金融监管等方面都期待着规范的管理办法出台。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