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资挑战50%股比底线 中国汽车是放弃还是坚守?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2月04日 09:05  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李会

  以资本、技术和品牌为筹码,外资步步紧逼,要求控股合资企业。中国汽车产业政策最后一道防线岌岌可危——

  外资挑战股比底线

  近来,汽车合资企业的人事变动引人关注:9月,上海大众总经理南阳刚刚任期过半,即被调离;11月,44岁的南京菲亚特总经理茅晓鸣以“健康问题”为由,宣布辞职。

  上海大众与南京菲亚特,一个是中外合资企业的典范,一个是气势逼人的市场新锐。企业的发展正当其时,两位主帅却一个被低调撤换,一个离奇请辞,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业内人士认为,合资企业换帅背后,实际上是中外双方的话语权之争。由于合资双方观念、文化、体制方面的差异,利益诉求也不一致,都想获得企业发展的主导权,内耗不可避免。汽车合资企业的同等股比设置,总经理一人要“侍候”两个婆婆,必然被推向风口浪尖。

  其实,自1985年上海大众以50:50的股比开创中外合资先河以来,类似的争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漫长的拉锯战中,股权的均衡并不等于话语权的均衡。中方虽然占据了政策资源和本土化优势,但往往在讨价还价中提不出有力的制约条件,明显处于劣势。外方拥有技术和品牌优势,这正是汽车企业发展的命脉所在,因而处于绝对强势地位。

  换帅的故事远没有结束。在今年的合资重组浪潮中,如东风与日产、东风与标致PSA、北京吉普与现代等,对等股权的设置已成主流。有业内人士预言:今后数年内,为数不少的合资企业将陷入内耗困境。

  产业政策防线岌岌可危

  在整车合资企业中,中方的股比不得少于50%,这是我国汽车工业的一道底线。面对入世后的冲击,这道政策防线已岌岌可危。

  11月23日,广州汽车集团宣布,本田广州出口基地项目正式启动,本田公司将控股65%。这是中国汽车合资企业中外方持股比例首次超过50%。虽然中外双方以该项目产品全部出口、不受产业政策限制为由,从而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但有关人士认为,这实际上已经突破了汽车产业政策的底线。

  对外资而言,控股一直是个梦想。只是囿于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限制,大家彼此心照不宣,惟有福特汽车总裁谢尼克直言不讳。在今年3月的一次演讲中,他明确表达了控股之心,“外国公司比如福特汽车公司如果被允许拥有合资企业50%以上的所有权,中国汽车产品在全球的竞争力也会进一步得到提高。”

  最近,在引进外资的另外一个重要领域————证券市场上,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A股市场(即国有股和法人股)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通过收购汽车上市公司的股份,改变汽车合资企业的股比格局,谢尼克的控股“梦想”也许不久将变成现实。

  11月4日,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虽然只有短短10条,但原则上已经消除了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所面临的政策障碍。

  11月6日,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即QFII制度),这意味着外资可以通过证券市场来收购流通股,进而实现控股。

  早在7年前,日本五十铃公司就曾一次性购买了北旅的法人股4002万股,成为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首例。但是为了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保证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国家有关部门随即叫停。此次两个通知的出台,则突破了这一政策限制。

  有关专家认为,这实际上为外资进入中国汽车业打开了一个新的通道。能否守住50%的股比底线,中国汽车产业政策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外资并购大门已开,但目前中国汽车仍属于限制性行业,产业政策对中方持股不低于50%的要求并没有松动,相关政策的可操作办法尚在制定当中,大多数跨国汽车工业巨头仍然在等待和观望。

  中国汽车能让外资控股吗?

  中国汽车工业能让外资控股吗?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答案。

  一种观点认为,在汽车合资企业中,中方虽持有50%股份,但实际已没有多少话语权。过多的投资限制会挫伤外商投资的积极性,只有不断地放开股比,使外商在合资企业中处于主导地位,才会把新技术、新车型等拿进来。

  有人甚至认为,一份1994年出台的政策,还在以类似计划经济的手段指导着已经市场化的中国汽车工业,本来就是一件让人尴尬的事情。这个已经形同虚设的产业政策需要的不是修改,而是废除。

  另一种观点截然相反。他们认为,“放弃股比,就是放弃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汽车要想摆脱被淘汰的厄运,必须保持自主发展权,增强行业竞争力,不被国际大公司兼并,不被国际化浪潮吞没,必须控制股份。

  汽车工业发展史表明,完全放开汽车市场,放弃合资企业股比限制,对汽车工业发展后起的国家来说,的确能迅速提高汽车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政府也可以扩大税收,增加就业。这是一条轻松、快捷然而又代价高昂的道路。在墨西哥,由于采取了完全放开的发展模式,致使美国资本垄断了汽车工业,其结果是:不仅自主发展之路断绝,还出现了长期的贸易逆差,民族工业体系瓦解,经济动荡频繁。在巴西,由于汽车工业完全受控于外资,汽车产业不仅没有成为本国的支柱产业,至今新上任的总统还在为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而奋斗。

  “汽车产业对中国太重要了,50∶50的股比是我们最后的防线。”东风公司总经理苗圩的一番话值得警醒。“品牌不能放弃,股比也不能放弃。如果这一点也放弃的话,我们将完全没有发言权。外国公司很可能在合资时不找我们,而是去找一个乡村。这样的话,他会甩开我们多年打下的基础,完全在一个新的地方发展。这对我们这些老的企业,不要说像东风这样的老三线企业,就是上汽、一汽,都有可能完蛋。”

  古人云:“前车覆,后车诫”,中国汽车工业还能让外资控股吗?

  坚守底线的支点在哪里?

  是自主发展还是完全放开,入世后的中国汽车工业要想得到发展,注定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坚守股比底线,我们才会有一定的主动权,才有学习机会,差距才不至于进一步拉大。然而,坚守底线,我们的支点在哪里?

  首先,我们还拥有相当的政策资源。在WTO中与利用外资关系最大的是由9个条款和一个附件组成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中,在股比上并未坚持禁止当地出资要求。我们有继续坚持50%股比底线的政策空间。

  其次,我们有着全世界最诱人的大市场。入世后曾有人认为,不改变股比会使中国汽车投资环境变差,缺乏吸引力,但在今年的合资潮中,外资仍是趋之若鹜,新车型、新技术的引进也是日益与国际水平同步。对外资普遍看好的市场资源,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充分利用。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中国汽车市场将进一步开放,更多的利用外资限制措施将被禁止,坚守股比底线也会变得越来越困难。但是,我们绝没有理由放弃。目前,中国几个大的汽车集团已是日益壮大,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在微型车、卡车和轿车领域,在合资企业之外我们也有了一些本土企业,也都拥有了自主品牌。因此,在入世保护期内,中国汽车企业必须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提高技术研发水平,不断地壮大自己,才能在与外资的较量中取得主动,从而掌握中国汽车发展的自主权。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