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几代轿车人魂牵梦绕 上海大众治大厂若烹小鲜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1月28日 11:43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陈金国

  “对于桑塔纳要历史地看,也许它现在有些落后了,但在当时却是一个里程碑。”中汽协会荣秘书长的一番话,把上海大众的份量放在了一个时间的天平上,“当时与德国谈判的饶冰,他的儿子饶达现在还在上海大众工作,可以说上海大众是中国几代轿车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上海大众干了18年,单从轿车产量和产品来看,它已经从当初年产3万辆起步到目前年产24万辆,产能提高了整整8倍;产品从单一的桑塔纳,扩展到桑塔纳2000、帕萨特B5和波罗4大系列;拥有3个整车厂和2个发动机厂。而这个老大,现在也面临着寻找新突破点,应对挑战的任务,由于规模大,上海大众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大利润和高风险的共生物。

  走过帕萨特和波罗等于突破音障

  飞机从亚音速到超音速,必须突破音障,而波罗上市前,上海大众就面临着二次起飞的音障。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总裁胡茂元说,上海大众过去的几年相对来说比较沉寂,也比较低调,说得透一点是在迈一道坎儿,现在这道坎儿迈过来了,在别人还在准备兴建或建成合资企业,开始第一轮起跑的时候,上海大众已凭借帕萨特和波罗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1999年到2001年,上海大众在体会“音障”的3年里过得相当不易,在老产品向新产品的战略转换过程中,销量始终保持在22万辆以上,但想有大的增长实在艰难。人们对桑塔纳产品过时的批评不断,市场份额出现了退却。如今,3年过去了,上海大众已今非昔比,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已不在一个台阶上。

  突破音障,帕萨特和波罗这两款车无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特别是波罗的投产更具戏剧性。原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南阳说,波罗是与国际同步的家用轿车,我们与其在欧洲上市的时间差只有半年。起初,德国人只同意将第三代波罗给上海大众生产,原因一是中国市场不一定需要如此先进的产品;二是中国的工厂不一定有这个生产能力。结果在谈判中最终中方说服了德方,引进的是第四代产品。

  “引进生产第四代产品与过去上桑塔纳、帕萨特项目不一样,因为这个产品一直在改,下线的前一天还有变化。”南阳加快说,“在动态中引进生产,这是以前上海大众从未经历过的,投资34亿元干这样一件事,是一次冒险,对上海大众来说,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作为总经理,我如履薄冰,波罗上市了,心里这块石头才落了地。”

  新产品的成功所带来的意义使高乐的到来顺畅了许多。德国大众中国市场部魏明祥表示,10万元高乐在上汽大众生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汽的生产能力已经接近饱和,而上汽还有部分的生产能力空闲,所以新型车将选择在上海大众的第三个工厂。

  保卫市场资本向金融服务倾斜

  保卫市场领先地位的战役是从新车型的角力开始的,然而真正比拼实力和最终决定结果的却是服务领域。

  与德国大众合资的上汽大众销售公司成立后,引进了国际先进的营销经验,使上海大众成为维修服务网点最多的企业,而且上海大众的这500个网点的服务水平也有明显提高。2002年,上汽大众汽车销售公司决定把销售和服务分开,显然,上海大众看到了车型竞争趋于饱和,主战场正在向售服转移。上汽大众的负责人说“我们的网点已近饱和,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往下淘汰的可能了。”

  2002年,人民银行开放汽车金融公司从事贷款业务的消息又让上海大众的巨额积累想到了新的去处。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