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2中国汽车业并购大战背后的五大动因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1月28日 11:23  中国经营报

  目前世界汽车工业产能严重过剩,2000年世界汽车销量为5560万辆,而生产能力已经超过8000万辆,产能利用率仅70%,从供给与需求平衡的角度来看,全球汽车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将是一个长期的现象,并且近年来呈现出逐年加重的趋势。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即将过去的2002年却成为中国汽车史上的并购年,这背后自然有着深刻的原因。

  原因之一:中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发达地区如北美、欧洲、日本等汽车普及率已经饱和,平均每2~3人一辆车,东欧和南美也已接近饱和,其中东欧大约每4~5人一辆车,南美每8~10人一辆。

  汽车市场的增长空间主要来自经济日趋活跃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据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预测,在未来5~10年内,全球汽车市场2/3的增长将来自于8个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泰国、墨西哥、波兰和韩国。其中中国的经济增长强劲,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7%,而人均GDP已接近1000美元,其中东部地区人均收入1000美元以上的人口接近3亿,是最具潜力的汽车消费市场。

  根据天相投资的研究,各国人均GDP和轿车普及率存在着一定关系,据2000年我国人均GDP约834美元的水平测算,我国轿车普及率应为25.7辆/千人,而实际值只有3.5辆/千人,可见其增长的潜力巨大。

  原因之二:并购成为外资突破贸易壁垒的捷径

  外资汽车公司由于在规模、技术、管理、资金等诸多方面拥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其进入中国的主要障碍是政策壁垒,特别是在关税、配额、投资与服务贸易等方面的限制措施。重组可以帮助跨国公司有效避开政策壁垒。

  原因之三:并购也是国内厂商融入到世界汽车工业生产体系的跳板

  90年代以来,以全球生产、全球开发、全球销售、全球采购为标志,汽车工业已经率先迈开了全球化的步伐。全球化改变了汽车工业的生产模式。到靠近市场的地方去开发,到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地方去装配,到零部件最便宜的地方去采购,到市场大、获利高的地方去销售,这是跨国公司普遍的行为。产品的民族性也开始为国际性所取代,是哪个国家的车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品牌的车,哪家公司生产。

  原因之四:降低汽车行业的成本

  从汽车行业的流程看,采购、制造、销售、研发各环节都具有资金密集型的特征。自90年代以来,各环节的资金密集度远远超过了以往的规模,实现更大规模的生产,摊销巨大的成本支出以缓解成本上涨压力,汽车企业普遍采用了全方位成本削减战略。

  整车企业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是影响其可变成本的主要方面。为显著降低该成本,整车企业可以采取建立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全球采购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实行竞争性采购的方法,也可以重组采购体系,发挥规模经济性,如上海大众与一汽大众的合作正是从共同采购开始的。

  制造环节中主要是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提高规模经济,增加资本生产率。

  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市场营销成本占汽车销售价格的1/4左右,是汽车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环节。汽车企业可以采取重组的方法,构建更具竞争力的销售体系。跨国公司之间的整体兼并与联合,就是一种达到共享市场网络的更为直接的方式。

  在市场需求多样化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双重驱动下,技术开发环节产品研发成本有不断上涨的趋势,为摊销不断增长的研发成本,国内市场已经显得远远不足了,必须实现更大规模的生产和国际市场的销售,通过企业的重组,共担研发成本,增强创新能力,也是汽车企业的必然选择。

  原因之五:优化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反映市场买者、卖者的规模结构。以轿车市场为例,我国轿车市场是寡占型的市场结构,见下表。从中可以看出,1996年以后,我国轿车市场的集中度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与世界范围内市场日趋集中的趋势有所不同。值得关注的是1996年前我国轿车市场的高度集中主要是行政干预的结果,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1996年后,伴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大量外资、民间资本等迅速进入,使集中度有所下降,但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我国轿车行业,集中度的暂时下降是可以理解的,这说明市场规律正在发挥作用,综合考虑政策的导向和市场竞争的结果,可以预见,我国轿车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将经历一个“U”字型变化过程。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