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近期对北京二手车用户的调查、采访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二手车交易的实际成交价格与旧车市场给出的评估价不一样。在记者采访的十几个二手车用户中,除了一位用户的车成交价与市场评估价相同外,其余无一例外地都是市场评估价高于实际成交价。
在一家报社工作的李先生,去年花6000元买了单位淘汰下来的一辆1993年产的紫红色奥拓车,过户时旧车市场给出的评估价是18000元。尽管该车有单位优惠的成分,但李先生认为,这辆快到报废期的老奥拓,无论如何也不值18000元,因为现在最低档的奥拓新车都比这辆车配置高,才卖3万多元。
叶先生买的二手车与李先生的情况类似,也是单位转下来的旧车,是一辆1997年的墨绿色奥拓。双方的成交价是1.2万元,但过户时,却是按旧车市场评估的2.8万元交的过户手续费。
相比前两位,在国家机关某部门工作的于先生的墨绿色化油器型捷达车,是地地道道在二手车市场买来的。据于先生介绍,他的车是1998年10月在北京旧机动车交易市场中一个车贩子手里购买的。这辆1997年10月上牌的金属漆捷达,原车主是以14.6万元(含购置附加税)买的,于先生买时用了还不到一年。当时双方谈好的成交价是11.6万元。虽然过户费是由卖车者交的,但于先生清楚地记得,当时该车的市场评估价是12.4万元。
另外,本报地方记者在对其他地区旧车市场的调查、采访中也发现,许多车的过户价与成交价不符。据说是有些人为了逃避或少交过户手续费而低报成交价或不过户。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过户价与实际成交价不符的情况呢?
90%以上的车主都认为,是二手车市场为了多收过户手续费而估高了车价。因为有市场的利益在里面,自然估价偏高。而他们大都认为自己买的车不值那么多钱。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旧机动车交易市场的有关负责人。该人士否认了实际成交价与评估价不一致情况的普遍存在。她说,这种情况很少。目前,市场对旧车评估有一套较规范的方法。一般是根据车辆年份、实际状况、用途等有不同的折旧率。尽管目前依然延用人工肉眼检测的方法,人为因素较多,但北京的定价系统在全国还算比较规范的,而且其他一些国家如日本等目前也采用的是这种办法。而出现成交价与过户价不一致的情况,大多是朋友之间或单位将旧车处理给个人等,个人之间的交易两者一般是基本一致的。
记者同时采访了其他有关业内人士,他们则认为,两者不一致的情况确实存在,原因有几方面,一是受利益的驱使。由于目前的二手车评估师都隶属于二手车市场,而市场同时又是过户费的收缴单位,利益的问题不言而喻,因而,很难说其估价是客观、公正的。二是目前的二手车检测评估手法简单,不够科学,还是延用依据车的使用年限和眼观手摸的老办法。这样做不能对车的实际状况做出准确判断,对消费者来说也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对购买者了解该车真实情况起任何作用。而作为二手车市场,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很难真正做到公正,其评估出的价格也很难令人信服。这位业内人士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过户费的收取。从历史角度看,过户手续费是一种劳动价值的体现,但它与车价并不形成比例关系,并非车价越高,其劳动强度越大。因此目前这种按车价的2.5%收费的办法不科学,不合理,这也是造成目前诸多矛盾存在的根本原因。对此,其他一些业内人士也认为,二手车市场要想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地评价一辆二手车,惟有将评估与市场分开,同时建立健全功能齐全的二手车检测、评估系统,国家有关方面则应尽快建立起二手车的第三方评估体系,将评估职能与过户手续费收缴分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二手车评估的公正、客观,才能最终解决评估价与成交价两张皮的问题。(本报记者 黄晓天)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