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企的油价,沉重的个人负担,加上人们对失业的担心加剧,10月份美国主要汽车厂商销售量骤降。同时遭遇寒冬的欧、日、韩汽车厂商扎堆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入侵”,竞相与中资汽车制造商合资。
美国汽车业寒冬提前到来中国车市“风景独好”
尽管汽车销售商们积极采用零利率贷款等各种促销手段,10月份美国汽车销量仍然接连第2个月出现下滑。通用汽车10月份的轿车及卡车总体销量较去年同期下降32.1%;福特汽车销量下降31.1%;戴姆勒-克莱斯勒旗下的克莱斯勒集团也称其在美国市场的10月份汽车销量下降31%,从上年同期的209478辆下降至150254辆。克莱斯勒公司认为,全行业销量的下降在意料之中,今年汽车行业销售将远低于2001年水平。
预计汽车行业2003年的销售情况将走软,原因是消费者信心下降以及消费者要偿还今年颇为流行的零利率贷款融资。分析师表示,今年虽乏善可陈的汽车和卡车销售可能是以明年销售的大降为代价的。
2002年起,中国汽车、汽配的进口关税大幅下调,尤其是轿车,排量3000cc以下和以上的,关税分别从70%与80%降至43.8%和50.7%。利好消息带动进口车从年初开始呈现火爆局面。截至9月份,上海口岸共计进口机动车辆12738辆,比去年同期增加131.31%;其中,9月份的进口量更创上海口岸历史新高,首次突破2000辆大关。同时,进口汽车对上海市场的占有率也逐渐明朗起来。
据统计,由于去年年底取消了对日本车的特别关税,日本车进口量大幅增加达到7456辆,占据了所有机动车进口总量的半数。其中,市场热销的丰田佳美、尼桑风度轿车、丰田陆地巡洋舰等车型基本占据中档车市场的主导地位。
欧美日韩汽车商多管齐下输出技术提供融资服务
为了能切分到中国汽车市场的最大份额“蛋糕”,各国汽车厂商竞相向中国消费者和中资汽车制造商伸出橄榄枝,以保守著称的日本汽车制造商也按捺不住地向中方转让制车技术。日本、韩国相争于中低档车市,宝马、奔驰分庭抗礼于高端客户,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已正式决定与上海一家财务公司成立合资汽车金融公司,进口车在中国厮杀正酣。
在中高档轿车市场,宝马、奔驰基本垄断了市场。今年上半年,两家轿车还处于“对峙”阶段,进口量基本持平:分别为687辆和666辆。而下半年,高档车市场却开始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宝马优势明显。进入9月份,上海口岸月进口宝马轿车突破300辆大关,与今年1月份到8月份月均142辆相比,涨幅超过110%,进口车型主要集中在宝马530I,745LI,735LI上。
通用汽车将坚持在中国的扩张策略,通过和中国本土的汽车制造商的合资生产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因为进口汽车关税的降低将有助于通用汽车以足够低的成本经营它在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务。通用汽车中国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墨斐认为,进口汽车在中国市场仍只能占次要地位,尽管中国的汽车市场增长迅速并降低了进口汽车的关税,并有望在2006年中期之前降至25%。但墨斐认为,即使关税跌至25%,仍将是限制进口汽车在中国的市场占有量得以发展的巨大障碍。
日前,通用汽车中国公司金融消费服务部总监李树可透露,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已正式决定与上海一家财务公司成立合资汽车金融公司。“我们已与合作伙伴达成协议,有关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申请成立合资公司的文件已准备就绪。目前,我们正焦急等待《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出台。”
业内人士分析,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此举是在表明一种姿态,尽管中国汽车信贷市场潜力巨大,通用、福特、大众等国外汽车信贷公司纷纷加入申请行列,但在《办法》正式出台之初,很有可能只有少数几家能够通过申请,而通用金融服务公司希望以成立合资公司的形势,利用政策层面优势率先通过央行批准。
前几天,著名的法国PSA集团与东风汽车公司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此前,丰田与一汽合作,日产与东风合资。上汽走出国门,入股通用大宇汽车项目,并帮助大宇在上海生产大宇汽车,将使大宇公司在中国的汽车销售量今年将增加40%,达到100万辆。
10月18日,韩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现代汽车公司与北汽控股各占50%的合资公司正式成立,这是最近一个月内外资汽车制造商与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亲密接触后的又一大举措。至此,几乎所有的汽车跨国公司都已落户中国。
日本汽车制造商不顾日本政府的“劝告”,竞相向中资汽车同业转让技术。11月4日,日本三菱汽车和湖南长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在长沙正式签署帕杰罗IO车型的技术转让协议。该协议包括由长丰汽车引进帕杰罗IO2.0升车型的全套技术文件和专利许可。按照协议,长丰汽车今后将拥有帕杰罗IO车型在中国的独家使用权,长丰汽车董事长李建新表示,长丰汽车将于明年年中正式投产帕杰罗IO车型。三菱汽车总裁Eckrodt表示,“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三菱的整个中国战略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尽管目前国内汽车业产销两旺,东风汽车公司近日透露,集团预期今年税前利润将达60亿元,而去年的利润为25亿元。据说,一汽和上汽同样“涨势喜人”。实际上,中国汽车业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并未真正扭转。高增长可
能掩盖了汽车企业真实的赢利水平。随着竞争的加剧、车价的下调,汽车企业的赢利空间有缩小的趋势。如何通过推出新产品、加强成本控制、提升品牌形象,是摆在汽车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如果看不到国际汽车工业严重过剩的状况,而陶醉于现在国产车旺销的局面,等到进口车市场完全放开时,吃苦果的将是自己。(萧烨)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