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有话就说:从机动车新号牌看中国汽车发展空间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8月21日 09:47  经济日报

  8月12日,2002式机动车号牌新办法,首先在北京、天津、杭州、深圳四城市试行,2003年开始在全国全面推广。对这四个城市的新购车者来说,不亚于又过了一次节日。有的车主前一天下午5点就到车管所门口排队等候,而领到自己满意号牌的车主,简直欣喜若狂。

  对于这次机动车号牌的改革,人们给予各种各样的赞誉,最普遍的说法,就是满足了人们个性化要求,体现了公平、公正,消除了车牌发放方面的腐败。当然,这些说法都对,但我认为这都不是这次车牌改革最本质的意义。因为在机动车号牌发放改为机选以后,公平、公正的问题,从技术层面实际上已经解决了。而吉祥号888或者666之类,或者说有特点的号牌,比如123456这样的号牌,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即使想要一个与自己生日相同的号码,也可能被别人捷足先登,只要看一看周围有多少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就可以想象到了。因此所谓“个性化要求”,对多数人来说,恐怕也是难以如愿以偿的。

  对这次车牌号码的改革,我特别看重的倒是人们谈论较少的,就是它使一个地区的机动车号牌容量一下增加了100倍,也就是说,从车牌资源这个角度,给机动车的增加拓宽了100倍的空间。

  汽车这个怪物,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东西。污染、耗费能源、特别是造成交通拥堵,在现代社会里,谁没有亲身体会?但是汽车这个东西又容易“上瘾”,沾上了就“戒”不掉,坐惯了汽车的人,就不想走路了,而没有汽车的人,看见别人坐车,也容易产生攀比思想,所以汽车就越来越多,真所谓在叫骂声中成长。

  从某种意义上讲,交管部门和汽车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汽车是专门给交管部门惹麻烦的,汽车越多,他们的麻烦事就越多。从他们的立场出发,应该是最主张限制汽车发展的,现在却恰恰相反,正是交管部门,首先打破瓶颈,给汽车提供了这么宽广的发展空间,反映了交管部门思想的解放已经走在了前面。

  其实交通秩序的好坏并不与车辆多少成反比。1976年以前,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不足100万辆,那时倒是不发生交通拥堵,可是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沿,人民过的是什么日子?19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不久,交通拥堵就成为了严重的城市病。那时的公共汽车常常因为过于拥挤而关不了门,乘客吊在公共汽车外,被称作重庆和武汉市的一道景观。北京也流传过一句相声台词,说公共汽车里“人都挤成相片了”。20年后的今天,这些惨不忍睹的情景,已经被人们淡忘了。记得在1995年秋天,北京召开过一次城市交通研讨会,与会者几乎众口一词反对发展轿车,罪名就是车辆太多,造成拥堵,当时人们的环保意识还没有现在这么强烈,只是觉得上下班时间,市内交通几乎瘫痪。有人还算了一笔经济帐,说什么由于交通拥堵,每年造成国民经济损失3000亿元,发展汽车真是罪莫大焉。倒是交管部门一位同志提出,当时北京的汽车保有量大概是46万辆,但真正允许进入二环以内的不过23万辆。这位同志发问,对照世界上同等规模的城市,大多都拥有几百万辆汽车,以北京的汽车拥有量看,交通拥堵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现在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180万辆,再对照人们的出行情况,究竟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

  再说对交通管理部门,管理机动车比管理自行车、行人要容易得多。交警对违章机动车可以扣本、罚款,司机除了认错,还要长记性。而对于行人和自行车违章,交警却束手无策。说实话,现在大街上逆行、闯红灯、不按规矩各行其道等违犯交通规章的案例,自行车和行人不知要比机动车多多少倍,但是交通警察却没有手段处罚,甚至管都管不过来,只好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办法,而很多交通事故就是由此引发的。所以发展汽车,不仅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提高人们素质、改善城市交通秩序的需要。作为汽车发展首当其冲的“阻力”部门,公安部门却走在了前面,其他相关部门就更应该“与时俱进”,做发展汽车的促进派。

  还要多说一句,现在国际上的大都市,因为人们有了汽车,纷纷搬到郊区,享受安静的环境和清洁的空气,随之也减轻了市中心的人口压力。但现在北京却把“经济适用房”建在了四环以外,买不起车的低收入户搬去后,进一趟城很不方便,真的成了“乡下人”。而在繁华闹事建起一座座“豪宅”,动辄一套房几百上千万元,富人买了房还愁没地方停车,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下这是个什么问题?(程远)

(编辑:李良)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程远专栏专题

牌证法规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