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销售火爆引发造车热 谁能为当前汽车热降温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8月14日 09:30  经济日报

  今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的火爆,让所有汽车专家们“大跌眼镜”。原来分析入世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影响,专家们的基调是比较悲观的,最乐观的估计,今年销售增幅也就是和去年持平,即增长13%左右。但是,用汽车行业一位领导同志的话说,今年汽车产销形势“出人意料的好”。1至7月,全国汽车产销量增长了32.08%和31.23%。而且是不管什么车型品种,全面增长,持续增长,所有企业家家增长,汽车行业一片莺歌燕舞。

  伴随着销售热的是新一轮的“造车热”,一是原有的企业纷纷扩大生产能力,原来3万辆规模的要上8万、10万辆,原来10万辆的,要发展到20万辆、30万辆,规划50万辆以至以上的企业已不下5家。二是原来奄奄一息,甚至已是零产量的企业又都死灰复燃,还要“重振雄风”。三是原来没有搞汽车的地方和企业,也想“抓住最后的机会”,享用这“最后的晚餐”。据有人“初步计算”,到2005年,中国汽车的生产能力将增加到1000万辆以上。而他们分析,到2005年市场需求量,“乐观地预测,将达到500万辆”。因此,担心届时“将有一半的生产能力发挥不出来”,一大批企业陷入困境后,投资会让银行和股民买单。

  类似这样的担心和呼吁,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已是多次地循环和反复,本人也曾不止一次地充当过这样的角色,总想由政府出面“宏观调控”,依靠行政措施限制发展,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政府部门也自认为责无旁贷,纷纷出台办法和措施,甚至承诺“X年内不再批一个新项目”,但是新的项目仍然层出不穷。于是治理“散乱差”,就成了汽车行业,以至全国人民经久不衰的永恒话题。

  对这次出现的造车热,我倒觉得完全不必惊慌失措,也不认为将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来。我持“乐观”的理由是,这次出现的“汽车热”背景,和“九五”及以前的几轮“汽车热”有所不同。首先轿车生产的“规模经济”论,已被政府部门和企业看透了,抛弃了,政府不会再强制要求起步就要达到所谓“经济规模”,企业也不会自愿上钩落入规模陷阱,谁也不会傻大方一出手就投入80亿、100亿元了。

  现在企业所说的30万辆、50万辆,甚至100万辆,都叫做“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其实就是纸上谈兵,说说“而已”,并没有打算立刻马上扔钱。所有企业采取的战略,都是“滚动发展”,说白了,就是边走边瞧,根据市场需求逐步投入,随时可以“刹车”,因此不会占压太多资金,形成大量财务费用。比如北京现代所谓的20万辆规模,其实一期先只形成6万辆能力,而且还动用了部分存量资产。再比如说神龙公司,它是通过增加品种,将已建成的15万辆能力先行发挥。而上海大众能力增加到45万辆,并没有太多新的投入。

  至于资金来源,倒是“今不如昔”

  了,不仅债转股的好事不会再有了,银行的钱也不是那么好贷出来的了。人人都知道,如今到股市上圈钱可不像过去那么容易了,今年6月,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管理办法出台后,更增加了难度。搞不到钱,再美好的规划,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再说股市上的钱,不用来干汽车,上别的项目,也好不到哪儿去。

  当前汽车市场红红火火,各种汽车都供不应求,大多数企业已将生产计划调高了许多,加班加点,单班改双班,仍有许多产品要先预付车款,几个月后才能提车,企业岂能轻易放过这样好的市场机遇?一汽—大众,现实生产能力15万辆,今年可能产出18万辆,已是超负荷运转,仍然供不应求。比如奇瑞、风神等半年销售量,已接近全年生产能力,东南汽车计划已调高了50%,他们能不考虑扩大能力吗?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也许比我们预料的要快得多,今年销量可能会增加近百万辆,我们扳着指头是算不出来的。没准儿,企业现在扩大能力,倒是未雨绸缪。

  我想,当前主流企业乘市场红火之势,扩大能力,正是整合汽车工业的需要,那些小打小闹的厂子,捞一把就走,也坏不了多大事。现在市场上的商品,除了汽车几乎样样供过于求,各地要发展经济,不上汽车让他上什么?利益驱动,你能拦得住谁?这就叫市场经济。要说,真能给造车热降温的,只有市场,一旦汽车不好销了,企业的热情自然会减退。 (作者:程远)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程远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