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福汽厦汽重组 是政府干预还是管理层分庭抗礼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8月07日 09:06  经济日报

  联合重组,是近些年来中国汽车最热衷的工作之一,也是最为艰难的工作之一,一年到头汽车行业合合分分的案例,不知道到底发生了多少起。但是只有“福厦重组”,即福建省汽车公司与厦门汽车公司的重组案,闹得风波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媒体也最为关注。

  最近,记者到福州、厦门两地考察后发现,原因在于反对重组的厦汽管理层,巧妙地抓住了中国入世前夕的机会,打出了一张反对“政府干预”的牌,一下子赢得了舆论的同情与支持。有了舆论撑腰,厦汽管理层更加觉得自己“理直气壮”,不依不饶,进而与董事会分庭抗礼。媒体本来就是惟恐天下不乱,又火上加油。而作为重组的主动方福建省汽,则在强大的舆论面前先丢一分,只有辩解的份,甚至干脆来个只做不说,便形成了舆论一边倒的局面。

  在我看来,福厦重组案最初爆发的矛盾,其实是股东之间的股权之争。厦汽中的国有资产部分,既是厦门市的,也是福建省的,当然都是国家的。至于由谁来代表国家执掌这些股权,是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之间的事,也就是说是股东之间的股权之争,与企业管理层无关。最多只算是“政府干预政府”,扯不上什么“政府干预企业”,何况重组中抛头露面的是福建省汽和厦国投,两家都是注册法人企业,他们之间的股权之争,就更谈不上“政府干预企业”了。

  福建省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早,却长期没有形成气候,这与他们投资不足,企业“散”和“小”不无关系。“九五”期间,福建省汽与台湾裕隆集团合资,成立东南汽车公司,在人们普遍怀疑的目光下,竟然一举成名,三年三大步,轻型客车跃居行业第二位,全省汽车产销量全国排名第十四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后起之秀。接着,雄心勃勃,要发展与国际大公司合作,进入轿车生产领域,福州地区汽车处于大发展的前沿。从优化资产,筹集资金角度考虑,对全省汽车予以整合重组,提上了议事日程,而且国家还将福建省内汽车企业的重组,作为批准他们上项目的先决条件,福建省岂能怠慢?厦门两家“金龙”,“九五”期间也有很大发展,大中型客车销量皆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由于产品方向的变化,部分形成的能力闲置浪费,下一步发展又缺乏好的项目。福厦重组,优势互补,从全局考虑,应该是积极而可行的。

  厦门方面更多地考虑地方利益,也是人之常情。问题是,厦汽的管理层不能在中间兴风作浪,以至发展到和董事会闹对立。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总经理不给董事长让办公室,虽然是小事一桩,但已不难看出,厦汽的管理层不服董事会领导,闹独立性已经发展到何等地步。这样的总经理董事长不愿向董事会提名,自然是在情理之中了。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最为艰难的一环,要算是国企改革了。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对国有企业的弊端,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数出许多条来,长期以来较为一致的看法,主要是机制不活,管得太死。所以从改革初期的反对“长官意志”,呼吁给企业“松绑放权”,到后来的反感政府干预,人们特别看重企业的自主权,对行政干预产生了一种笼统的反感。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股份制企业的普遍建立,“主人”缺位,管理层内部人控制企业的问题,已日益突出。从最近美国安然公司到国内银广夏等企业暴露的种种丑闻,应该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了。

  有人认为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最大的问题是激励机制不够,我倒觉得监管机制更加不够。管理层不仅可以随意支配国有资产,而且私下转移资产的情况已经发展得相当严重。同是在厦门,厦汽作为四家股东之一的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公司,前管理层竟然在全体股东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厦门金龙所属的苏州金龙股权卖掉41.67%,一夜之间厦汽由绝对控股沦为小股东。此前还把本应属于厦门金龙的商标和底盘生产权,私下转移到苏州金龙名下,股东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苏州地方司法机构,不知出于何种考虑,还予以支持,这还有何公理可言?从厦门两家汽车企业的公案中,对企业管理层建立切实的约束机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作者:程远)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程远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