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如歌的行板--捷达西部行(一)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6月19日 18:41  车主之友

  春节放长假,我们要去旅游。

  如果我有1000万,我一定去周游世界,马不停蹄地去感受异国风情给眼球带来的冲击。我有1000万吗?没有。所以我只能在国内转转。

  如果我有100万,我一定去买一辆牧马人(其余的钱买汽油),带上三个朋友碾过西部渺无人烟的山川。我有100万吗?没有。所以我只能去有公路的地方看看。

  如果我有10万,我一定分期付款买辆捷达(其余的钱作旅费),再带上那三个朋友顺着高速路向南向西再向西,听听豫剧再听听秦腔,看看中原再看看关中。我有10万吗?没有,但是一汽-大众愿意给我们提供捷达,让我们代替千万读者体验一下有车一族驾车旅游的滋味,于是春节刚过,我像一个兜里揣着10万块的人那样,和另外八位兴致勃勃的同伴分乘三辆捷达,向着西安,准备出发。

少林寺内乾隆御碑 木寺山门伫立着哼哈二将

少林寺武校里练功的小孩 少林寺正门,比电影里的显得小

  起点是伟大的北京--现今中国的中心,终点是伟大的西安(我们更愿意称之为长安)--1300年前世界的中心。这一趟出行意义非同小可,乃至于我想起来就兴奋一阵子。经过几位同事的精心策划,路线出台。大年初九出发,南下过石家庄,绕中原重镇郑州,过汉朝东都洛阳,进潼关入秦,西安盘桓一天后原路返回,来三去三,共计七天。去时住宿郑州、洛阳,来时落脚洛阳、石家庄。此路线安排有三大优点:首先是路程比较均匀,全程2700公里,每天行程300~700公里;二是路好,基本都是高速公路,一般不需要这些文弱书生推车;三是游览内容多,经过三大省会两座古都,不愁没东西可看。备妥了相机,备足了胶卷,带上感冒药、消炎药、止泻药、创可贴和林林总总的吃喝,我们上路了。Follow us。

  从幽燕到中原

  9点40分,三辆捷达将北京城内蠕动的车流甩在身后,驶上了京石高速,飞掠在华北平原上,一开始感觉很豪迈,渐渐地就抱怨捷达上怎么不安巡航?触目所及全部是阡陌纵横,依稀可辨仿佛有鸡犬相闻(想象的)。冬季的原野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生机的,中国北方最常见的民居也乏善可陈,最鲜艳的颜色是农舍墙上刷的某方便面的广告,绚烂多彩,几十里连绵不绝。春节后的田野中一片寂静,但二十一世纪商品社会的背景下不会有平静的桃花源,竞争和淘汰无处不在--还是把那些东西放一放,专心致志地做一个星期游人吧。

 

  高速路上的风景没有多大区别,让人明了自己地理位置的就是一块块路牌。有很多熟悉的地名渐次而来。比如邯郸--赵国古都,城中有丛台可供瞻仰,可惜我们忙着赶路,只能看到高速公路边上竖着的以"丛台"命名的一种商品的广告。到了殷都安阳就进入河南境内,京珠路上出现了一个极其宽阔的收费站(省界多是这样)。

  不知是不是想当然的一种感觉,河南的麦苗仿佛比河北青一些,以至于同行的一位女士居然惊讶:"这里的草是绿的。"都市病。

  河南境内带着古风的地名更多,比如"潞王陵",比如"比干庙"。其中"比干庙"旁边的一块路牌上赫然写着"卫辉比干庙,天下林氏根",看来是个很有些说法的地方,可惜捷达的车轮飞驰,容不得人多想多看--如果一个人独行,我一定不走高速,专挑乡村公路走,且行且住,穷究所有的历史渊源--那样走到西安恐怕得半年。

  5点30分左右,捷达们驶过郑州黄河大桥,大桥上有"请注意安全驾驶"的警示,焊在桥上的路灯杆子上,每根杆子上一个字,看完这个字想看下一个,老想抬头,感觉很不安全。如果有一天哪位司机真为了看牌子追了尾,那可幽默了。

  郑州还没到,先被路边"夹道欢迎"的加油站震慑--连续一二十个大加油站,高度均在二十米上下,全部装饰成马戏团帐篷的样子,旌旗猎猎彩带飘飘。不知道在这么激烈的竞争态势下,经营状况如何。

 

  郑州不愧是中原大市,市井繁华不同一般,而且整个市区弥漫着一种红火热闹的气氛,大小店面都挂灯笼彩旗,星级宾馆概莫能外。晚饭后沿着金水路一路走去,看到路旁绿化树带上都缠绕着五色灯管,编成心形、梨形、星形等等形状,整整一条街,令人叹为观止。拐到"知名品牌一条街",又是灯火辉煌,街上架着座座拱形的广告,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想想昨天晚上还蜷缩在北京的家里,今天就徜徉在郑州的街头,有车一族的感觉是很奇妙。

  到了郑州不能不去听豫剧。经人指点在"知名品牌一条街"的附近找到一家"江海戏曲茶楼",内有科班出身的豫剧演员现场表演。进到三楼,小小的一间厅,摆着二三十套桌椅,门票每位二十元,有茶水、冰糖、瓜子供应,演员与观众杂坐,哪位观众想点某位演员的戏,递一张单子给主持。点戏的价格相当不菲,唱一段,大概三五分钟。但是这样的高价吓不退看客,不断有人点戏,从未冷场。豫剧是个在河南、山东、山西、河北乃至湖北、陕西都很有影响力的剧种,唱腔很有亲和力,用外行话说就是"虽然听不懂但是听了很受用"。我们这些外行听不出门道又不想破钞,只有在那里老老实实听。不过我还是郑重推荐--到河南来听豫剧,不会后悔的。

  佛、佛、佛

  在洛阳,我们驶入了佛的领地。

  洛阳周边的三大旅游胜地--少林寺、白马寺、龙门石窟,无一不透着佛门庄严。也就是有了三辆捷达助阵,我们才能一天之内饱览三处胜景,饕餮着中原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大餐。

  从郑州西行入新密市,进入矿区,道路卫生状况变差,路况复杂,车多,超载小面屡见不鲜。清洁工开着拖拉机,背后拖着马达,马达上绑着几把竹扫帚一路扫去,甩起一人多高的尘土,简直是添乱。不过过了这一路段以后我们的注意力很快被路边一所又一所的武校吸引了。新密以西路边至少排开十所以上,而且每所学校院子里都很热闹,南腔北调的学生在里面挥拳踢腿,仿佛天下有志于武学的少年都这里聚齐了。接近少林,朝圣的情绪在心里慢慢滋生。从前对少林寺的印象大都来自电影和武侠小说。电影里的少林寺山青水绿,里面住着一群快乐的青年和尚。武侠小说里的少林深不可测,里面烧火的扫地的都身怀绝世武功。可是当真来到少林寺,除了在商店卖纪念品的以外,其他地方没见着几个僧人。山门七重,充斥着千百张如我一样猎奇的面孔。

  少林寺中确实有很多新鲜事可看。寺前牌坊上大书"少室山下禅林静,五乳峰前钟声幽",横批"天下第一古刹",透着气宇轩昂。正门厢房中立着哼哈二将,正门内侧排着四大天王,脚下还踏着妖魔鬼怪--据说是少林寺特有的。院落内有千年银杏和碑林,是世界各地的少林寺认祖归宗时刻下,看了一遍,韩国的、日本的、马来西亚的都有。院内还有御笔石碑两方,一是乾隆皇帝所书,另一是唐太宗李世民所写。再进一重山门,有立雪亭伫立,导游小姐介绍是少林寺一代主持慧可当初欲拜达摩为师时,为应"天降红雪"之誓,自断一臂,所立之处白雪尽染,令达摩感动,收他为徒。自那时起少林寺僧人见人施礼不再双手合十,只须单掌立胸--少林不愧是武学正宗,连传说都显得格外壮烈。

  12点半左右,在少林吃完午饭(很多菜名都跟少林有关,比如说'少林野菜',验证了靠山吃山的说法),越嵩山小路,向洛阳进发。山势险拔,道路依山而建,是出发以来最难走的一段。1点半到达首阳山收费站,想起伯夷、叔齐,试想这兄弟俩当初如果在这里修一段好路,收取过路费,即使不食周粟也不至于饿死--扯远了。

  1点40分到达洛阳白马寺,车还没有停稳,卖香的小贩就蜂拥而至将我们包围。突围以后看到白马寺前一条街,全是卖各种玩艺儿的店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三彩陶马,飞天壁画。多数东西跟在全国其他景点看到的纪念品雷同。有一尊铜弥勒,半人多高,笑容可掬很是可爱,打听价格以后转身就走--好货从来不便宜。

  白马寺打的是"中国第一古刹"的牌子(与少林寺'天下第一名刹'有区别),一副刚粉刷过的样子,显得有点树矮墙新。在嵩山买的佛珠不让挂在脖子上招摇进寺,只好缠在手上。走过放生池(僧人放生活鱼的地方),看了看寺门前的白马,很矮小。看到马鞍子上被人坐得锃亮,想起了王府井大街上的铜黄包车,在同胞们屁股的轮番磨蹭下也泛出类似的油光。白马寺内和其他寺庙大同小异,供奉的无非是三世佛祖十八罗汉,藏经阁的"藏"字和少林寺的如出一辙,少了左边的偏旁,表示阁虽然还在,经已经没有了。

  白马寺寺门以东有齐云塔,塔下有唐代名吏狄仁杰的墓。齐云塔初建是在东汉年间,是木塔,现在所存的砖塔,金代所建,也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听说塔尖上卧有金蟾蜍,一阵兴奋。回过神来想想,在这中原故地,一块秦砖汉瓦也比金子值钱。

  2点30分,捷达离开白马寺,驶向洛阳市区。白马寺距市区仅13公里,驱车转瞬即到。按照地图我们很快掠过洛阳市东南角,穿过洛阳桥,驶上洛龙大道,直逼龙门石窟。在著名洛河上行驶不免让人浮想联翩。这就是洛河,出现过众多的祥符、河图什么的,将诸多帝王送上宝座。就是在这个浅浅的河滩里曾经浮上过一位万人惊艳的洛神,让曹植写下《洛神赋》导致洛阳纸贵?看不出来。现在的河边是个儿童游乐场,门可罗雀,没有一个人。

  龙门石窟是此行给我们触动最大的地方之一。如果说有些艺术品有让人潸然泪下的艺术魅力,相信龙门石窟应该是其中之一。在这里伊河在香山和龙门山之间静静流过,形成门的形状,号称"伊阙"。一桥架在两岸,西引桥下第一孔上书"龙门"。走入龙门,就进入石雕的天地。门票60元,有同步的导游机介绍每个石窟的情况。石窟东西两山都有,经北魏至宋朝历朝历代的开凿,形成两千多个石窟和十万余尊造像,难以赘述。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我不懂佛学,不懂艺术,对历史也没有什么研究,但是第一眼看到卢舍那大佛时还是被震住了--虽然从前已经在各种介绍中不只一次的见过他的形象。那确实是只有大智慧者才能拥有的一张面孔。

  龙门石窟内内外外都是贩卖各种小佛像、小麒麟、小烟灰缸什么的小贩,都有对折以上的砍价余地。出龙门时就有两个贩子追着推销她们的烟灰缸,从桥西一直追到桥东。很少被女士这么热烈的追逐,我被迫解囊。本来要价15元的东西被我10元拿下俩,心里很得意,小贩也是一副捶胸顿足折了老本的样子。上车以后手里掂着两块硬塑料才有点明白:兜里少了十块钱,行囊里多了俩累赘。(文:李太黑)(待续)

(编辑:郭海霞)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