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末,时风集团老总刘成强前往香港。
刘成强此行的目的是谈判,对手是摩根斯坦利———在全球掌管着4250亿美元资产的投资银行巨舰,谈判的核心问题也很敏感———摩根斯坦利参股时风,对时风进行战略投资。
经过双方数天的谈判,刘成强将一份摩根斯坦利向时风进行3000万美元战略投资的意向性协议带回了山东。
非同寻常的大动作
摩根斯坦利在中国的投资并不大方,这些年来总共也只有2亿美元。与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动辄数十亿美元的大手笔相比,投在中国的2亿美元顶多只能算是试水。虽然直接投资不多,但这并不表明摩根斯坦利不重视中国市场。作为联通、亚信、新浪等众多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主承销商,摩根斯坦利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状况异常关注。但是长期以来受政策的限制,外资无法直接介入中国A股市场,使得国际战略投资通过资本市场的退出之路被封死。因此,尽管中国市场其它条件非常诱人,摩根斯坦利对中国企业的直接投资还是显得异常谨慎。迄今为止,获得摩根斯坦利战略投资的中国企业也就只有平安保险、南孚电池、恒安集团寥寥数家而已。不过无论是从给予关注的程度还是从实际投资的状况来看,摩根斯坦利在中国的投资重点是非常清晰的,主要针对的是市场增长空间很大的金融服务和大众消费品领域。
但是这次摩根斯坦利盯上的时风集团是一个纯粹的制造业企业,而制造业对战略投资来说普遍被认为是增长空间有限的“夕阳产业”。摩根斯坦利拟对时风投资3000万美元,和以前在中国的2亿美元总投入相比,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大动作。摩根斯坦利的此番举动,颇为耐人寻味。
而在去年11月世界经济论坛东亚峰会上,摩根斯坦利亚洲区主席莫尼森谈到亚洲国家所面临的挑战时,他的一句话就更为耐人寻味。莫尼森说,虽然中国开放带来许多机遇,但是如果中国持续改革,它的低成本优势将会把很多工业都吸引过去,使得亚洲很多经济体必须放弃原有的工业,转向其他如服务业、掌握知识产权的领域等。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面临着又一次这样的机遇。一向以经济分析见长的摩根斯坦利不会漠视中国正在发生的这些变化。摩根斯坦利亚洲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保罗·希尔说,人才和技术向中国流动趋势已很明显,中国已成为制造业最佳选择地。
对正在全球到处寻找投资机会的摩根斯坦利来说,中国不能不说是一个难以抵御的诱惑。
不错的投资切入点
面对诱惑,摩根斯坦利从不贸然下手,而是先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等到确认有了很好的切入点后才出手。对战略投资对象的遴选,摩根斯坦利有三个标准:必须是行业内最强的企业;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比较高;企业有良好的收益状况。
时风正是符合摩根斯坦利投资标准的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在农机行业里,这些年时风可以说是风光占尽。地处山东高唐的时风集团,1993年才开始生产农用车,当时的产值只有3000多万元,但经过数年跳跃式的发展,现在的时风已成为整个中国农机业的领袖。2001年,时风的销售额超过50亿元,实现利润4.5亿元,产销量连续5年高居全国同行业榜首,在中国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百强中名列第16位。
时风成立9年来平均高达35%的年增长速度,不仅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即便放在增长率普遍较高的IT业里,这也绝对是个令人咋舌的数字。虽然时风在农用车市场上还是一直在不停地攻城略地,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是单一化经营的风险,已经迫使时风的最高决策层不得不考虑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于是便有了2000年发动机项目和2001年拖拉机项目的上马。
虽然新项目确实让时风尝到了甜头,但还是局限于国内农机市场这一亩三分地,时风已经无法感到满足了。刘成强说,时风的目标是做国内驰名、国际著名的运输机械集团。
这就意味着时风必须向两个方向转变:跳出农机业,业务领域向整个运输机械行业扩展;走出国门,塑造国际品牌。
实现这两个转变,单靠时风自己现在的力量,难度可想而知。因为要向运输机械行业扩展,时风需要掌握新产品的关键技术;要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竞争,时风需要打造国际知名的品牌;要进行国际化运营,时风需要现代的营销管理体系做保证。
有意参股时风,其实摩根斯坦利并不算头一家,据刘成强透露,此前希望集团刘永好就已经就参股时风与他进行过接洽,但是被时风拒绝了。原因在于时风缺的并不是钱,如果要融资,凭借时风良好的业绩表现和现金流,立即拿到20个亿也不是一件难事。
拒绝了希望集团抛过来的“橄榄枝”,却接受了摩根斯坦利的“订婚戒指”,在外人眼里时风的厚此薄彼似乎有点太明显了,但在刘成强看来,这并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他说,根据时风的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需要,对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不仅仅要看对方的资金实力,更看重的是资金之外的附加价值,摩根斯坦利能带来这一点,而希望集团不能。
刘成强说,3000万美元在时风18亿元人民币的总资产中,只占15%左右,时风不可能由外资控股;摩根斯坦利之所以选择与时风合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时风有一个务实、凝聚力很强的管理团队,参股之后,摩根斯坦利不会干涉时风的管理,不可能出现乐百氏那样核心管理层集体出走的现象。
但是资本总是要说话的,外来资本的进入总会给时风带来某些改变。期望改变其实也是时风引入外来资本的原因,谈到在摩根斯坦利参股之后,时风将可能在哪些方面发生变化,刘成强说,首先是要充分利用摩根斯坦利的资源优势和国际化的视角,加快时风向运输机械行业扩张的步伐;其次是要利用这次契机,改变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和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
与以往中国制造企业寻求海外合作伙伴的模式不同,这次时风与摩根斯坦利的合作,引入资金已经不是中方的中心目的,甚至不能称其为目的。不是资金,而是能够迅速提升企业竞争实力的其它资源———新的项目、核心技术、先进的管理、国际化的经营手段。
中国制造企业经历蜕变之痛
现代产业理论认为,在研发———生产———营销所构成的价值链体系中,利润的分配越来越趋于向两头集中,因此研发和营销就成为决定企业竞争能力强弱的主要因素。但是和国外先进企业相比,我国制造业企业最为薄弱的恰恰是研发和营销———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经营经验,因而无法取得在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在竞争当中处于被动地位。即便在生产环节,管理落后造成的效率低下也让中国产品的低成本优势大打折扣。
以往国外制造企业在中国投资一般实行两头在外的策略,将重点放在生产环节,而把利润最为集中的研发和营销环节放在国外。但是入世之后,这种策略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研发和营销环节成为新的投资重点。有资料显示,2001年外商企业在中国总共设有124个研发中心,在此基础上,仅在今年第一季度就又有12个全球研发中心在中国建立。在最近举行的跨国零售集团国际采购会高层论坛上,国家经贸委副主任谢旭人透露,中国将在今后2-5年内逐步放开批发、零售服务、佣金代理服务、特许经营和其他分销服务业。
研发力量的加强、自有分销网络的建立再加上技术、品牌上的优势,将使外资制造企业完全打通研发———生产———营销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从而真正实现在中国的“本土化”。
但是这样一来,对尚嫌稚嫩的中国制造企业来说,带来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直接面对市场的优势有可能会荡然无存。
在这样的挑战面前,中国的制造企业如何迅速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把自己做大做强?
时风同摩根斯坦利之间的合作是一种新的尝试。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借用外部力量,允许外方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介入,用中方的市场资源向外方换取发展所需的其它资源。
自去年11月份以来,中国政府为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对政策、法规进行了大幅修订,以前长期困扰国外战略投资的进入和退出问题,在中国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摩根斯坦利参股时风,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这个信号表明,国外战略投资已经吹响了大规模进军中国制造业的号角。
国外战略投资的进入,除了能够解决中国制造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之外,还能够注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促进中国制造业由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为中心向高附加值的研发、品牌为中心转移。这对整个中国制造业来说,都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随之而来的也会给中国制造企业的战略目标、组织、管理体系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对于中国制造企业来说,这些变革不啻是一个极大的变数。能否适应这种变革?中国制造业又将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陈伟平)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