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呈现持续的市场疲软、低迷。一般地讲,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购买方有效需求不足。但仔细追溯一下供求双方的关系和背景,不难发现,营销广播有效供给不足也是市场低迷的重要原因。而营销观念陈旧、形式单调、目光短浅、品质低下,更是形成市场低迷的决定因素。
80年代初,中国市场供求关系主要表现为供给不足和消费过热。当时只要企业有生产 就有收入,从而导致了国内投资膨胀和生产经营的粗放扩张。一哄而上的重复建设形成雷同的经济结构,过剩的生产能力表现为结构性无效供给。与此同时,众多企业的生产体系不是建立在自主的技术创新上,而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克隆”国外技术、仿制名家产品,这些跟不上产品更新换代节奏的生产能力则表现为技术性无效供给。无效供给太多,掩盖的正是有效供给的不足。这一局面本当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得以迅速改善,遗憾的是受企业营销观念和应变能力的制约,不少企业无视市场导向原则,硬撑着生产经营多年一贯制的老产品,或习惯于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艰难爬行。此类企业的销售战略也往往局限于关系推销、降价促销、包干经销等单调形式。其结果,一方面无效供给仍在顽固增长,另一方面“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态造成购买力反而下降,从而导致市场销售陷入低迷“怪圈”。
造成市场长时间低迷并强化市场低迷主观感受的因素还有营销目光短浅和营销品质低下。不少企业虽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却缺乏敏锐的预测眼光和科学的决策机制。他们重信息收集而轻信息处理,重现有市场的争夺而轻潜在市场的培育,只是盲目追风逐浪赶时髦。其结果,一是极可能形成机关报的无效供给,二是导致局域热销迅速冷却,来不及收回投资便接近尾声,从而更加剧了市场低迷、生意清淡。与此同时,大家都在千方百计寻找热门生意和融资渠道,却忽略了市场极其短缺而更有价值的三大营销资源;服务品质、关注效应和信用声誉。有的只承诺不服务,售后服务变成了“诉后”服务;有的将巨资投入铺天盖地的广告中,却总是抖不出吸引注意力的高招来;有的重物的因素轻人的因素,重经济因素轻文化因素,重外的部分工轻内部公关,导致营销战略难以全程贯通,商誉品质始终提升不起来。口头上常讲“市场短缺什么,厂商就生产什么、销售什么”,可现在明知用户呼唤优质服务、诚信商誉和亲情享受,却不尽力增加有效供给。相反,却以低劣的营销品质糊弄顾客,怎能不遭受市场冷遇!
所幸的是,有些较早认识并认真回避上述营销缺陷的经营者,在“大盘”低迷时及时捕捉到珍贵的营销亮点,不仅自身免受市场疲软的煎熬,也为增加有效供给、激活市场购买欲、缩短宏观低迷期做出了积极贡献。一是快速应变营销。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一批精明业主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主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把主攻目标选定在最便于发挥自身长处的领域,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和大众喜爱的服务项目。二是价值营销。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致力于迅速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引导产品更新换代潮流。三是超前营销。杰出的产品是在市场营销中发明的,领先的企业往往营销中发明的,领先的企业往往营销中发明的,领先的企业往往营销先于产品开发,高明的经营者在争夺和瓜分一个有形市场的同时,早就着手培育和创造新的市场。如北汽福田皮卡和吉利经济轿车,在国内汽车生产能力过剩之时另辟蹊径、脱颖而出,正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四是品牌营销。优秀管理理论家彼得·德鲁克指出,营销创新不能局限在推销花样的翻新上,“营销策划的目的正是使推销变得不必要,而让产品和服务自己推销自己。”这里倡导的便是高层次的品牌营销。其中操作基础为全程营销的“四全”理念,即企业的全部活动以营销为导向,全部机构服务于营销战备,全部人员有责任面对市场上客户满意,全部能力致力于提程式核心竞争力。于是有了海尔的“技术领先,真诚永远”、小天鹅的“亲情到家,利益共享”、联想的“要是人类没有联想,世界将何等寂寞”等等。这些具备鲜明个性的知名品牌,低迷期照样炙手可热,现已走出国门,享誉世界。
目前,以信息网络为依托的电子商务,以品牌营销为内核的虚拟经营正在悄然兴起,可望成为中国营销的新亮点,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的超常发展。可见,无论市场风云如何变幻,营销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订汽车新闻短信把握汽车时代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