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浙江造的“吉利”车横空出世,进入中国汽车市场之后,立即在中国的汽车制造业、汽车销售商乃至中国经济界形成了强烈的“吉利冲击波”。吉利正如一条鲶鱼,激活了中国汽车市场。吉利汽车就是这样产生了“鲶鱼效应”,给中国的汽车市场带来活力。
鲶鱼效应:激活汽车市场
吉利的这一壮举,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人民日报曾这样评论吉利汽车:吉利的突破是民营资本准入的突破,行业壁垒松动的突破和意识形态障碍的突破,其实质是对僵化体制的突破。业内人士认为,民营企业敢于巨额投资汽车工业,预示着由国家投资垄断的传统汽车生产格局开始出现裂变,由此产生的竞争将促进汽车工业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拉动国内汽车消费。
当然,对于吉利现象也有人为之担忧,认为会引发新一轮重复投资“汽车热”,也有人怀疑,即使造出来,无非也是低质低能的“模仿秀”,更有人指责吉利是“不正当竞争”。对此,吉利老总十分坦然。实际上,中国的汽车走的就是模仿的路子。实践证明,经过三年的开发,吉利车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模仿的影子正在逐步褪去,一批全新的车型已投入市场。李书福说:“搞汽车,我们不相信计划因素,相信市场因素。”
民企造汽车:吉利的成功探索
吉利造汽车,实际上提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中国汽车的振兴,是靠政府一手包办,还是引入民间资本,打破行业垄断?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目前轿车生产格局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定点企业体现了太多的“政府”味道,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的出现,从另一方面看,是对定点企业产品市场断层的补充,给缺“氧”的经济型轿车市场注入活力,这种“鲶鱼”效应将刺激规划内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真正实现优胜劣汰。
在中国轿车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吉利集团进入轿车工业靠的是什么赢得市场?吉利人这样说:“低价低质,以牺牲质量来降低成本,必然走上一些汽车厂家倒闭的老路,别人的教训,我们不会忘记,我们实行的是‘低成本竞争,高质量切入’。”
在新车型、新技术的开发和配件的配套协作上,他们导入全球经济化的新概念,走全球技术资源共享、为我所用的新路,以此来降低成本。吉利集团建立技术开发研究所,主要从事全球经济、技术、信息的掌握和导入;在汽车销售上,他们采用“捆绑式”的销售法,在全国各地以区域经营的形式,由经销商买断产品,企业只是同经销商发生支付关系,而不直接同客户发生营销关系,使企业一下子能收到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流动资金;吉利的低成本控制还体现在广告投入上的“少额”,人员使用上的“一专多能”,费用开支上的“低消费”,后勤服务上的“市场化管理”等。
吉利实现了与世界市场接轨的价格政策,其原因在于依靠民营企业灵活的机制优势,没有国有企业那种由于历史包袱、投资包袱而造成的成本负担,在投融资、新产品的开发、企业管理等方面有效地约束了制造成本,从而赢得了利润空间,赢得了市场。
在当前汽车管理由原来的目录管理向认证管理过渡的时期,在中国面临入关的关键时刻,在世界踏入新经济门槛的进程中,对吉利参与汽车竞争这一举动冷静分析,而不是横加指责,有利于对计划经济体制下汽车工业发展思路进行调整,有利于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管吉利汽车今后驶向何方,它带给我们的是观念、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冲击,这无疑是一大贡献。
所属专题:新款经济型轿车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