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新浪首页 > 车行天下 > 汽车新闻 > 正文 |
| “持币待购”是消费者成熟的表现,拿不出适销对路的产品,错在厂家。 一面大讲“规模经济”,一面却只为少数“大款”服务,中国轿车“南其辕而北其辙”。造不出低价车就讥笑别人,给人一种“吃不到嘴的葡萄就说酸”的感觉。 价格竞争既原始又现代,以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就没有价格竞争,实在是种误解,香港、欧美市场,商家一年到头寻找借口,打折降价。价格竞争是商家、厂家“克敌制胜”的永恒法宝。 车价高的根子在投资体制,没有责任,没有风险意识,一扔几十亿,数百亿,很少有产出,还振振有辞。奇瑞却能把车价降得这样低,岂不是让中国轿车尴尬? 刚刚跨入新世纪,“奇瑞” 轿车便横空出世:典型的三厢五门,内空宽敞,总体尺寸比1.4升的富康988还大。优美的流线型,外观相当大气。1.6升排量,8.8万元售价,只相当于同类车型的三分之二。猛一听,还真让人难以置信,在北京展示,不到一个月,就订购了600辆。人们不禁要问,轿车厂不是总说没有降价空间吗?奇瑞价格怎么就能这么低?奇瑞,你让中国轿车尴尬。 价格竞争也是高层次 这些年来,国家定点轿车企业,不是引进,就是合资,一出手就是数十、上百亿投资,最典型的就是神龙富康,总投资131亿元,去年国家又给它债转股31亿元,并由此带来二次引进外资10.23亿元,早就形成了15万辆的“经济规模”,但是车价就是居高不下,车子卖不出去,就抱怨消费者“持币待购”。奇瑞车论外型尺寸、排量不比它们小,论性能,各有短长,车价却这样低,甚至让那些原本对“10万元买别克”已经感到满意的消费者,又乱生遐想。这不是成心和老大哥们找别扭吗? 公平地说,刚刚过去的2000年,中国轿车企业的市场观念有很大变化。记得年初时,一些轿车厂尽管能力放空,产品积压,却摆出一副“泰山石敢当”的架势,谁说降价就跟谁急。一会儿颐指气使批评消费者“持币待购”,一会儿笑容可掬地要“引导消费”,还声色俱厉地指责媒体“叛军逼宫”。总而言之,他生产什么,消费者就得买什么,不许挑挑拣拣。当浙江吉利推出4万元轿车时,就受到正统厂家不约而同的轻视和嘲笑。 的确与几十万元的轿车相比,无论是吉利,还是奇瑞,舒适性肯定不如,但是既然通过了权威部门的安全鉴定,可靠性应该没问题。再看看千千万万乘坐三轮农用车、运输拖拉机的农民,能坐上几万元的轿车,简直要算上了天堂了。几年前,国务院有关领导就批评过汽车工业,没有把农村市场做起来,还老抱怨农用车。其实他们眼里何止没有农民,一般的城市人群,也不被他们放在眼里。他们一方面大讲“规模经济”,一面却只是为少数大款服务,这岂不是“南其辕而北其辙”吗? 消费者是“上帝”,并不是厂家凭空封的,因为他们确实就是市场的主宰,在市场上只有他们说了算。“持币待购”,是消费者成熟的表现,在市场上与消费者对抗,倒下的会是谁呢?这个道理不言自明。现在价格竞争终于明面上被人们认同了,但是,仍然被一些人讥为“低层次的原始竞争”。 我们认为,价格竞争既原始又现代,是企业综合素质的比拼,贯彻在市场经济的始终。请看香港、欧美市场,一年到头,商家总是千方百计寻找借口,打折、降价,特别是换季时节,满街都是“跳楼价”、“sale”。外国的汽车更是过年就打折,至少10%。不要以为市场经济成熟了,就没有价格竞争了,价格竞争是商家永恒的武器。 并且,在市场上,能搞价格竞争的,都是强者。因为低价的前提是低成本。降低成本,是对企业从发展战略到经营,包括采购、生产、销售,以至体制、管理、人员素质等所有环节的检验与挑战。那些讥笑低价轿车的厂家,总让人觉得像“吃不到的葡萄就说酸”,因为这么多年,他们始终就没造出一辆几万元的轿车来! 车价高的根子在投资体制 尽管与消费者的想象还有点距离,到年底,“10万元左右”的小别克赛欧,终究还是粉墨登场了。我们说过,赛欧问世,代表了轿车厂家“立场”的变化,由与消费者对立变成亲和。像厨师我做什么你吃什么,变成你想吃什么我就做什么,这样的厨师就招人喜爱。赛欧与夏利2000下线后,订购者挤破门槛,打爆电话,进一步说明持币待购错在厂家,是你拿不不出市场需要的产品。 但是,人们因赛欧降生,刚刚对轿车厂培养起来的好感,又被奇瑞的问世所冲淡:原来轿车的价格空间竟有这么大! 为什么奇瑞车价能定得这样低,甚至扬言“还有降价空间”?如果说吉利车价低,是因为出自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与之还有不可比之处,那么,奇瑞可是百分之百的国有企业!难道它的机制比合资企业还要好? 细究起来也十分可笑,原因在于奇瑞项目的不合法性。 多年来,以粮油棉、煤铁铜支撑的经济结构,使安徽人无论怎样努力,经济实力也比周围省区低一头,矮一膀,安徽只能以盛出“保姆”而名扬全国。发展一个能赚钱、带动性强的产业,成为安徽上下几代领导一个始终不渝的情结。 90年代初,汽车供不应求,芜湖一家村办工厂,一年敲敲打打几百台车,就是一个多亿的产值,利润更十分可观,这示范效应,能不让当地政府怦然心动?加之一家大型汽车集团的扩张战略,延伸到了安徽、延伸到芜湖,上汽车项目也就顺理成章了。然而,考察了,签约了,设备进了,世道却变了。“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安徽在一个不适当的时间,上了一个不适当的项目,十多亿元的投资,数目不算小,对一个财政不算富裕的省,意味着什么?半截子工程造成的损失,会使创业者成为千古罪人,谁说历史不以成败论英雄?! 奇瑞项目的历程,再次证明了汽车工业“难进更难退”的特点。奇瑞项目的决策者和建设者们,创业之艰辛,之廉洁,令人深为感动。但是我们深究一下,这其中就没有包含一点他们“将功赎过”,以求解脱自己的成分?可以说,奇瑞项目的成败,将决定这些建设者们的全部人生价值,是“流芳千古”还是“遗臭万年”,哪里还有容他们挥霍潇洒的空间!真想问问,时钟如果倒转,他们还会选择上轿车吗? 因为奇瑞项目的决策者,承担了全部的责任与风险,只能背水一战。由发动机厂破土动工,到第一台奇瑞轿车下线,形成6万辆整车、30万台发动机生产能力,仅仅用了两年零9个月时间,全部四大工艺,只花了十个多亿投资。委托海外设计,开发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10项专利技术,在国有资金投资的汽车项目中,这是绝无仅有的。他们的单车投资,仅相当国内同类车型的1/5,这一切神龙富康能与之同日而语吗? 奇瑞经验有普遍意义吗? 写到这里,记者不免有一些担心:奇瑞的成功,会不会又成为一种“模式”或“经验”,给一些盲目上轿车者一个鼓励:先斩后奏,“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记者是从来主张鼓励竞争的,对于用计划手段,布点办法,确定几个“定点企业”,就算进了“保险箱”,无论搞得怎样差,即使十年八年建不成,也无垮台破产之虑的状况,我们始终是持批评态度的。但是,我们更赞成理智与冷静,要知己知彼,不赞成盲目发展,到处建厂,“全民办汽车”。奇瑞项目最大的借鉴意义,是再次证明了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工业,门槛很高,进不容易,退更难。 奇瑞命运的改变,很重要一个因素,在于进入了上汽集团,这不仅在现行体制下,使它的身份由不合法变成合法,而且能得到上汽集团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撑,有了后续发展的条件和可能。是用20%的资产买下了未来发展的前景。尽管如此,我们对奇瑞的建议仍是:“当老板而不当经理”,奇瑞的经验不具有普遍意义,不可盲目效法,还有想上轿车生产的,请谨慎从事,千万不要轻举妄动。 其实,搞汽车,可做的事情很多,不要只是盯着整车制造,盯着四大工艺。不久前,一位英国汽车专家和记者交谈时介绍,在汽车工业的总价值中,原材料工业占15%,零部件工业占50%,整车装配仅占15%份额,还有20%是在流通和服务环节体现。他特别强调,不少人“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眼睛只盯着15%的整车装配部分,而“因小失大”。 如今,汽车生产技术,都是成熟技术,不再属于“尖端”范畴,有钱总可以买到。尽管说得天花乱坠,谁比谁也高明不了多少。四大制造工艺,只要有钱,就可以建起来。现在单纯的制造,几乎不赚钱,而汽车跨国集团,有将生产制造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趋势。今天,决定企业死生的已不再是生产能力,15万辆的所谓“经济规模”,更是个误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吃亏大了。包括奇瑞,15万辆能力,不是谁都一定要达到的。 (程远) 《经济日报》 2001年2月20日 所属专题:新款经济型轿车专题 主编信箱
| |||||||||||||||||||||||||||||||||||||||||||||||||||||||||||||||||||||||||||||||||||||||||||||||||||||||||||||||||||||||||
新浪首页 > 车行天下 > 汽车新闻 > 正文 |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C)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