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气囊并非万能只为安全配角 详解SRS气囊技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6日 11:24  新浪汽车

  在20年前还是豪华车标榜被动安全性的SRS气囊如今已经成为普及性配置,如今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汽车都配置有前排双气囊,不少车型更是配置有包括侧气囊和侧气帘在内的六气囊系统。不过SRS气囊的实际意义并非是人们常说的“安全气囊”,它实际上只是配合安全带使用的辅助配置而已。

    点击进入新浪汽车安全栏目

  SRS气囊只是安全带的配角

SRS气囊的实际意义并非是人们常说的“安全气囊”,它实际上只是配合安全带使用的辅助配置而已。
SRS气囊的实际意义并非是人们常说的“安全气囊”,它实际上只是配合安全带使用的辅助配置而已

  尽管销售员和某些媒体常常用“安全气囊”表示SRS气囊,但是任何一家汽车公司却从来没有明确声称各自车型所配置的SRS气囊为安全气囊,只是称其为“气囊式辅助约束系统”(Supplementary Restraint System)。SRS气囊需要与安全带配合使用,才能得到最佳的防护效果。如果车内乘员没有安全带的约束缓冲,而直接撞到迅速爆发的气囊上,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严重损伤。一般来说,车辆发生撞击事故时,安全带将乘员束缚在座位上,SRS气囊迅速弹出从而达到二次缓冲的作用,进一步保护车内成员的安全。

  SRS气囊诞生的时间晚于安全带的发明。人们发现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尽管有安全带的束缚,但是巨大的惯性仍然会使车内乘员与方向盘、挡风玻璃等部件发生碰撞接触,然而通过迅速弹出的SRS气囊可以通过形成乘员与车内部件之间的缓冲屏障而进一步吸收动能,从而减轻乘员与方向盘,挡风玻璃相接触后产生的伤害。

  SRS气囊是对安全带的辅助。以前排SRS气囊为例,它的功用在于借着充气膨账的气囊隔开汽车前座人员,以防止方向盘、仪表板与前挡风玻璃直接对头部、颈部、胸部,以及上肢撞击而造成伤害。当感应器感受到因撞击而造成汽车瞬间减速,或造成前保险杆凹陷时,感应器就送出讯号启动气囊装置。

车辆发生撞击事故时,安全带将乘员束缚在座位上,SRS气囊迅速弹出从而达到二次缓冲的作用,进一步保护车内成员的安全。
车辆发生撞击事故时,安全带将乘员束缚在座位上,SRS气囊迅速弹出从而达到二次缓冲的作用,进一步保护车内成员的安全。

  SRS气囊的爆发时间非常短促。在碰撞后15毫秒开始引爆充气,在50毫秒时达到完全膨胀,整个充气过程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60公里以上。因此如果车内乘员不系安全带,无疑与另一个高速运行的物体迎面相撞。有统计数据表明,“安全带+气囊”的保护方式可以挽救约60%的生命;而在仅使用安全带的情况下,有效保护率为43%;在仅使用安全气囊的情况下,这一比例将下降到18%左右。

SRS气囊的爆发时间非常短促,如果车内乘员没有安全带的约束缓冲,而直接撞到迅速爆发的气囊上,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严重损伤。
SRS气囊的爆发时间非常短促,如果车内乘员没有安全带的约束缓冲,而直接撞到迅速爆发的气囊上,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严重损伤。

  由于SRS气囊快速的爆发速度可能会引起对于乘员眼部的伤害。据国内外的统计报告显示,气囊有可能引起包括眼睑擦裂伤、角膜擦伤、角膜水肿、视网膜剥离、眼球破裂、眼眶挫伤等等不同程度的眼部伤害。正是由于气囊在使用中存在一定负面作用,因此不少厂家研发并应用更为智能的SRS气囊。在不同情况下,气囊的展开比率受到撞击严重程度的控制,而这一切由感应器和线路板微处理器监测并判断。

  不可忽视的侧气囊与侧气帘

目前国内市场上销售的不少车型宣传配置有侧气囊,但是消费者需要注意这类声称配置有侧气囊的车型仅仅只配置了有助于在侧面碰撞保护乘员胸部和腰部的侧气囊。
目前国内市场上销售的不少车型宣传配置有侧气囊,但是消费者需要注意这类声称配置有侧气囊的车型仅仅只配置了有助于在侧面碰撞保护乘员胸部和腰部的侧气囊。

  纵观中国市场的新车标配帘式侧气囊和侧气囊的车型远低于美国市场。而由于国内测试标准普遍偏低和安全知识的不普及,导致这一配置差异并没有引起消费者的重视,美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每年侧面碰撞事故使9000人以上的汽车乘员遭受头部伤害而导致死亡,侧面碰撞已经成为车辆交通事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欧洲,对侧面碰撞事故的安全关注度也超过对翻车的关注度。

 

从制造成本和难度来看,安装在前排座椅中的侧气囊成本较低,并且集成度较高,而安装在车身侧面车窗上方的侧气帘结构更加复杂,相对成本也较高。
从制造成本和难度来看,安装在前排座椅中的侧气囊成本较低,并且集成度较高,而安装在车身侧面车窗上方的侧气帘结构更加复杂,相对成本也较高。

  因此,无论在美国还是欧盟,当发生交通事故时,由于侧面碰撞和翻车导致乘员头部伤害的统计数字一直备受关注。世界上各大汽车公司和零部件制造商都在致力于降低汽车侧面碰撞时乘员所受到的伤害风险,因此帘式侧气囊和侧气囊孕育而生。美国IIHS,欧洲Euro NCAP的碰撞测试结果表明:即便是车身结构更好并以配置侧气囊/气帘获得NCAP较好评价的车型,但是在缺乏帘式侧气囊和侧气囊的保护后依然会对乘员造成较大的伤害。

  目前国内市场上销售的不少车型宣传配置有侧气囊,但是消费者需要注意这类声称配置有侧气囊的车型仅仅只配置了有助于在侧面碰撞保护乘员胸部和腰部的侧气囊,但是依然欠缺对头部保护的侧气帘。从制造成本和难度来看,安装在前排座椅中的侧气囊成本较低,并且集成度较高,而安装在车身侧面车窗上方的侧气帘结构更加复杂,相对成本也较高。目前市场上装备有侧气囊的紧凑级车型大多只是安装在座椅内的侧气囊,而对头部保护至关重要的侧气帘则依然属于减配的行列。

 

在正面碰撞中,膝部气囊是保护驾驶员腿腿的有效方法。
在正面碰撞中,膝部气囊是保护驾驶员腿腿的有效方法。

  另外,近些年国外市场上不少小型和紧凑级车型开始标配膝部气囊。在正面碰撞中,前排乘员的腿会被卷入仪表盘和方向盘转向柱的下方。而膝部气囊是保护驾驶员腿腿的有效方法。不仅缓冲腿部受到的冲击,膝部气囊还进一步控制撞击中的身体移动,这意味着头部或上半身受伤的可能性被同步降低。不过目前,膝部气囊在国内销售车型的标配率还非常低。

    点击进入新浪汽车安全栏目



  声明:新浪汽车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闫小欧)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