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电动车充电能源家族的新生力军
导读: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过去整整三年,至今市民谈论起来最津津乐道的话题,不是体育场内的明星运动员和赛事逸闻,而是奔走于京城的50辆采用了快换技术的纯电动大客车。先进的快换充电技术,强大的绿色驱动力,汇成了奥运期间街头一道流动的靓丽风景线。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采用电池快速更换方式为公交车充电,运载15万人次行驶13万公里,整个运行阶段实现零故障、零抛锚。一组组傲人数据让幕后的功臣——上海电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声名鹊起,国内公交电动车的充电行业又添新的主力军。
十年磨砺 华丽转身
十年前的上海电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完全没有今天的辉煌与气势,它只是一座小小的充电站。做为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引导者,上海电巴科技同样经历了起步阶段的低潮与阵痛。电巴科技创始人张建平说:“当时没有人会去买一辆电动汽车,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电池快换模式,但我们依然坚持着已有的选择,因为我相信自己的眼睛”。凭借对国家能源发展的展望与研究,张建平高瞻远瞩、敢为人先,自投资金开发研究电池快换系统和纯电动车的相关装置,并在2003年成功申请国家专利。本以为就此可以踏上光明大道的张建平们怎么也想不到,公司的发展状况却每况愈下,资金短缺,行业歧视,尤其是社会的不认同,各方面的压力让上海电巴科技举步维艰,甚至几次都面临关停。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公司最艰难的时刻,”张建平动情地说,“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从来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时候,公司上下都团结一心,我们一致看好电动汽车的广阔发展前景,坚信电巴前途一片光明。”为了扩大影响力,张建平带领公司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入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电动公交车换电指定供销商,打出了酝酿已久的奥运牌,既呼应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又利用奥运会强大的影响力,将电池快换概念推向了全国。十年磨砺,痴心不改,凭借着对信念的坚定追求,张建平领导的上海电巴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万众瞩目的行业明星。
拒绝平庸 敢于创新
经历了创业之初的惨淡和成功后辉煌,上海电巴人并没有被表象所迷惑,毕竟,想要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获得生存,仅仅靠一次成功是远远不够的。北京奥运会后,国家开始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是重点发展方向。国家产业导向昭示着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爆发的前夜,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充电行业是必须的获益者。许多和汽车充电没有任何关联的企业改头换面、纷纷跟进,他们打着“高科技”“节能低碳”的旗号涉足汽车充电领域,由于技术落后,设备粗陋,以模仿跟风为荣,这些山寨产品的插足,不仅无助行业的发展,反而让公众对汽车充电行业的信任度降到了历史的冰点;与此同时,国外知名品牌虎视眈眈,觊觎着国内广阔的市场。
在这场激烈的市场争夺战中,上海电巴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持以质量求生存,用创新创效益,他们靠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的动力电池快速更换系统和智能监控技术,成功推出“E-Station”概念,用可移动集装箱式充电箱,实现充电、储能、放电一体化的能源补给站,将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电网两大战略新兴产业牢牢联系在一起,继续充当着国内汽车充电行业的领航者。继北京奥运会后,上海电巴科技在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上大放异彩,将跟进、仿冒者远远地甩在身后,成为民族品牌中的骄傲。
倡导低碳 科技为民
自然不能改良,生活可以选择,靠近低碳,呵护你我。在全社会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倡导低碳生活的今天,承载着绿色生活梦想的上海电巴科技继续高歌猛进。从一个普通的电动车换电站出发,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上海电巴科技公司已成为国家新能源产业的一个成功典范,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与视察,受到国家各大部委的首肯与好评。更为可喜的是,随着上海电巴科技的做大做强,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开始与之合作,开发配套设施,为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商用、民用奠定了基础,上海电巴也成为了汽车产业、节能环保、智能电网这三大战略新兴产业的新的交集点。
作为国内汽车充电领域的新生力量,上海电巴科技已经挺进战略新兴产业的蓝海,率先实现了“科技为民”的梦想,引领着行业的变革与创新。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还有很多未知的空白需要我们去探索,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中国的新能源发展会迎来一个新的契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