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卡的轻量化既不可以简单化而为,也不可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
作为市场相对成熟的欧洲物流市场,合理的运价、高附加值的货物,先让让物流运输用户无须为如何赚钱发愁,显然,他们已经熬过了依靠超载才能赚钱的年代。
然而,市场并不成熟的中国市场却与欧洲的货运环境泾渭分明。低迷的运价、低附加值的原材料运输,使得超载早在多年前就成为了主流。在那种情况下,很多重卡用户购买车辆时,最先考虑的也许就是卡车的超载性能。不是嫌大梁薄,就是嫌板簧不厚,恨不得能买回一个铁疙瘩的客户大有人在。
然而,始于5年前的国家多部委的联合治超却让重卡超载成为了穷途末路。多个省份相继实施的计重收费政策让卡车自重越重越好的状态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谁的重卡轻,谁就能赢得市场的青睐。
有数据表明,汽车重量每减少10%,燃油的消耗量就可以降低8%以上。在油价逐渐攀升的今天,这对于生活举步维艰的卡车用户来说无疑很诱人。
有细心的记者算过一笔账,如果车辆自重降低0.8吨,卡车就可以多装货物0.8吨,按照每年行驶20万公里、每公里平均运价0.28元计算,一辆轻量化重卡的一年可比载重量相同的普通车型增加收入四五万元。
客户有利润可赚,企业就愿意积极参与。鉴于此,重卡企业无一例外地都制定了产品瘦身计划。采用高强度钢板、减少车辆大梁等“重”点部位的重量、通过优化设计把过去冗余的部件减重或去掉。一时间,家家都有轻量化重卡问世。
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给企业提个醒,重卡的轻量化一是要走高科技的发展道路,切不可简单化而为之。二是重卡的轻量化决不可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
纵观目前国内常用的重卡轻量化技术手段,如更换铝合金油箱、采用少片簧或橡胶悬挂、把斜交胎换子午线轮胎、双胎改单胎等,大部分还停留在相对简单的零部件替换及轻质材料的使用上。这些为国产重卡轻量化做出很大贡献的零部件,大部分是从供应商处直接采购来的,并未含有什么高新技术。通过这种方法为车辆减重,重卡整车企业很难形成独有的竞争优势,很快就会被竞争对手抄袭、效仿,丧失竞争优势。
将驱动桥改为转向桥、双层梁改为单层梁,也是国产轻量化重卡常用的技术手段。采用这些方法,虽然重卡企业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术,但由于国产金属材料技术水平的限制,不是减重幅度有限,就是在减重的同时大幅降低了车辆的承载能力。与国外在产品升级换代中,从基础设计入手,通过优化结构及合理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在不降低承载能力前提下实现的整体轻量化相比,国产轻量化重卡还有不小的差距。
现在也有人谈论重卡发动机是否可以用铝来代替铸铁。因为在轿车和轻型卡车方面,用铝替代铸铁确实可以减轻发动机重量。重卡发动机上当然也可以采用,不过受成本和燃油性质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全铝柴油发动机却并不现实可行。对此有专家表示,目前汽车行业的材料工程师,面对众多的复合材料,在材料的如何选用上也都存在着一些困惑,他们不像对传统的聚丙烯、合金、聚酰胺等材料在选用上用得心应手,这是由于这些新的复合材料的性能还不明朗。因此,在对新材料的选用上也就信心不足,这也是新材料不能够得到立即应用的一个原因,毕竟,轻量化要以安全为保障。
但一个现象值得警惕,虽然目前我国的重卡企业正在开始尝试通过整车匹配和新材料应用,试图在轻量化技术上走得更远。如空气悬挂、铝合金、真空胎的使用等等。但中国重卡企业市场的需求和用户的承受能力,却也在现实生活中限制了企业将研发成果转换成实际技术应用的脚步。
在轻量化重卡的安全问题上,卡车企业同样值得注意。大量的案例已经表明,当前的轻量化重卡虽然让客户赚了更多的财富,但却在安全上存在着多种隐患。
业内专家表示,汽车安全对于不同的部位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车辆侧面需要刚性车身来提高安全性,而对于有缓冲区的前后部分,保险杠、发动机的吸能更加重要。真正安全的车身应该是该刚性时就刚性,该变形时就变形。除了车辆安全,整车企业还要考虑行人的安全,越重的车身与行人碰撞,惯性就越大,给行人造成的损伤也越大。
对此,业内人士撰文指出,以超载为主要诉求的我国重型卡车产业,目前已经远远偏离了“安全、高效、环保、节能”的世界重卡主流运营价值体系,从而导致了我国重型卡车的产业技术水准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特别在核心零部件技术上更是“有突破、无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谭秀卿就曾经表示质疑。“如果车辆一用就坏掉,轻量化还有什么意义?轻量化应该是社会整体水平提升、运输效率提升的体现。而不应该以安全为代价。现在有些企业的轻量化产品是在偷工减料,能不能用还存在疑问。”
此外,业内人士也特别提醒,当前几乎所有的厂家在宣传自己产品的轻量化效果时,都用到的一句话是:我们的产品比原来轻了多少公斤,在交同样的过路费和消耗同样燃油的情况下,可以多运输多少的货物等等。可见,这场轻量化热潮的目的既有为运输效率提高所付出的努力,也有规避现行法律法规限制的突破。对此,该人士指出,当前的所谓轻量化重卡与双转向桥的6x2的重卡牵引车一样,仅仅是国内重卡企业规避国家法律嬗变的畸形产物。 记者 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