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睿”不可当—试驾Mazda6睿翼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5日 11:58  车主之友

  2002年五月,马自达公司发布了他的新千年计划中最重要的车型--Mazda6,上市伊始,便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重大成功,马自达公司也凭借这款以zoom-zoom的造车理念生产的车型走出了低谷。在中国,一汽马自达汽车销售公司也使它已经畅销了五年,直至今日,它的销量还在增长。时隔六年,2008年,Mazda 6睿翼终于亮相,可以想象,这样一款车型对马自达意味着什么。

  初见Mazda 6睿翼的第一印象是比起第一代他变得大了一圈,长、宽、高分别增加了85mm、15mm、5mm。轴距达到了2725mm,增加了50mm,轮距达到1550mm,增加了10mm。内部空间上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后排空间,这是它拓展商务市场的必然。外观的设计看起来更精致和更具有高级感,Mazda 6睿翼的设计师大胆的进行了改变,回归到东方的审美哲学。在上一代被奉为经典的前灯和尾部都进行了颠覆,车的前部最吸引人的是前大灯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界鹰的眼睛。在当时,这引起了争议,设计师佐藤洋一四次到董事会进行说明才得到了肯定。鹰眼大灯更具生动感,增添了妩媚和俏皮,略为上翘的灯尾造型与后尾灯遥相呼应,中间是横贯车身的突起的腰线。前部和尾部的线条度进行了提高,前部线条的改变是为了适应提高对行人保护规定的设计原则,后部的提高则是为整体的造型和谐,同时使得行李箱的空间得到提升。后灯的设计是突起式的,后窗的玻璃造型和C柱设计也采用了工艺较为复杂的后翘造型,体现了整车的和谐并提高了Mazda 6睿翼的高级感。

  在内饰设计上,Mazda 6睿翼在追求动感的同时重于高面质及细部的空间,仪表板曲面平滑,丰满圆润的弧度向前延伸,极富动感,而重要部分运用阴影元素,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曲面造型,营造出舒适、安静的氛围,Mazda 6睿翼采用了先进的“欢迎模式”(welcome mode),可使下方的空调操作面板至上方仪表面板的各灯组依次亮起。而在中控台(高质感纹理)与皮椅(更平滑的质感)等部位大量应用优质新材料,同时手法内敛的抛光处理与各个零部件极度精细的做工充分融合,发动机盖上的分割线、车侧扰流板装饰、安全气囊等处几不可见的衔接缝,有效提升了Mazda 6睿翼的高级感。

  试驾Mazda 6睿翼是在距离广岛二百来公里的美迩赛道进行的,我们驾驶的是欧洲版本的车型,这也正是今年要国产的车型版本,与雅阁和凯美瑞不同,一汽马自达没有选择第Ⅱ代Mazda6的美国版,要知道,他的美国版本几乎是同级车中车体最大的。舍掉了车体的美国式宽大,而我们却能体会到真正的原汁原味的马自达式的驾控感受。

  Mazda 6睿翼在车辆性能领域的开发主题是“人车一体,灵性共通”,追求精准响应的动力性能、转向性能、操控性能以及刹车性能。它所期望的目标是要让驾驶者将自己想象成为一个经过高级训练的运动选手,线性精准的操控提供给驾驶者每时每刻的愉悦。为了更强化现有Mazda6所构筑的Zoom-Zoom形象,Mazda 6睿翼采用新开发的MZR 2.5L汽油发动机代替此前的MZR 2.3L发动机。MZR 2.5L发动机通过改善吸排气口的流动性来提高实用区域的扭矩,进而实现更为线性的加速感与精准的响应性能。Mazda 6睿翼最大输出功率达124kW/6000rpm,在4000转时即可达致226Nm的最大扭矩(在低中速域可以发挥出90%的最大扭矩),而在试驾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起步时的加速过程非常有力,动力充沛,中段的动力输出均匀,这种感觉能一直持续到车速130km/h以上。与五档手自一体变速器配合极佳,强大的扭矩输出使人几乎感觉不到换档的掉速。虽然没有机会测试它的0—100km/h的成绩,但感觉上是同级车中出类拔萃的。高转速时的动力输出相对平和,这种动力输出结构的意图非常明显,树立同级车中的操控典范。其实,第一代Mazda 6在中国就有“弯道之王”的美誉,笑傲同级的操控性能除了优秀的车身及底盘设计之外,一定还要有与之匹配的动力输出,这正是Mazda 6的追求。而这款为专为Mazda 6睿翼而开发的发动机实现了这个目标。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石宇)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看完该新闻后,你对睿翼的评价是:本车型更多口碑>>

不感兴趣

随便看看

有点兴趣

强烈关注

持币待购

我是车主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