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降成本不能降品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2日 09:23  新浪汽车

不少消费者却在暗中担心,那些大幅降价的车型,其自身品质有没有下降呢?

  广汽丰田凯美瑞上市一周之后,中高级轿车市场的价格体系便出现了松动——一汽轿车马自达M6率先降价应对,长安福特蒙迪欧、广州本田雅阁、一汽马自达普利马等经销商也相继打出了优惠牌。然而,面对期盼已久的降价实惠,不少消费者却在暗中担心,那些大幅降价的车型,其自身品质有没有下降呢?

  一位朋友类似的担心前两天不幸变成了现实。在去给爱车做保养时,他发现自己2004年购买的车与相邻工位上一辆同配置的2003款车型相比,竟缺了不少“好东西”。“当时,两辆车都在换机油,我突然发现,自己的车前引擎盖下竟然没有隔音毯”,朋友郁闷地说,再仔细一看,发现操控台的黑色塑料也由软质变成了硬质。“厂家在解释降价原因时,都说是降低成本回馈用户,可实际上所谓的降低成本不少都是厂家偷工减料或降低材质的结果”。

  朋友对厂家降成本的质疑不是没有道理。一位业内人士日前致信本报,称他最近到几家轿车公司的研发部门进行调研时发现,研发人员近期的主要工作不是新车型开发,而是千方百计降成本!其中,个别厂家降成本的思路竟然是,对消费者不明白或不太看重的汽车部件,或降低技术标准,或降低配置,或采用质低价廉的零配件,或换用低质材料。

  近两年,随着车市竞争日趋激烈,降成本正成为汽车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些企业甚至制定了明确的阶段性降成本目标。客观地说,重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是国内汽车企业的一大进步。而伴随着降成本工程的深入,跨国公司开始将新车型的研发工作转移至内地,加速零部件国产化进程;汽车企业也着手在全价值链上推行精益管理,比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压缩产能建设投资;采取联合采购、集中采购等方式降低成本;杜绝市场推广中的铺张浪费;鼓励工艺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新材料的应用;在生产环节提高产品一次合格率;尝试订单销售,压缩库存以降低资金占用……上述措施,无论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还是对中国汽车工业的长远发展都大有裨益。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降成本的手段虽然有很多,但对企业而言,最容易、最立竿见影的还是在产品品质上做文章。比如,降低内饰材质、引擎盖弃用液压杆支撑、用塑料件替代高品质织物等,都会降低成本。一些车型出租车版的价格之所以能比家用版低几万元,靠的就是类似的“偷梁换柱”。

  还有一种方式更为隐蔽,那就是降低标准。一家汽车企业研发中心的主管曾告之,确保一款轿车的高品质,首先要在研发过程中对车身、零部件的材质、工艺标准做出严格、明确的设定,其中,有些指标针对的是高速、高热、高寒以及碰撞等极端情况。虽然适当调低标准,能大幅降低成本,对产品的外观和日常使用也几乎没什么影响,但却会使车辆的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等大打折扣。

  产品品质事关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品牌形象。一位汽车跨国公司在华负责人曾坦言,原先,他们的产品成本比竞争对手高出20%,现在只高出5%了,但是,对外公布降成本的成绩,企业却心有顾忌,“我们怕影响高品质的品牌形象”。看来,降成本不能降品质,企业也懂得这个道理。只是,如果降成本靠的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品质丝毫没有打折,企业又何必担心呢?(王政)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王政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