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对于打车软件这样的市场创新,明智的办法是因势利导,支持打车软件的发展,通过完善管理规范,使得打车软件更合乎出租车管理秩序与安全需要。
上海市交港局日前要求,将打车软件约车业务纳入电调业务统计范围。3月10日,“快的打车”“嘀嘀打车”将率先与强生出租调度平台完成技术对接;3月底前,大众、锦江、海博等三家出租汽车调度平台与两家打车软件企业完成技术对接。
打车软件自诞生至今,可谓命运多舛,一些地方的出租车管理部门,要不将打车软件看作麻烦制造者,动辄封杀或严格限制;要不则冷眼观之,不反对使用,同时也不鼓励;要不对市场自发的产物感到不放心,想用官方版的打车软件取而代之。
得承认,打车软件在带给消费者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出租车管理的一些难题,如司机拒载、加价接客、不顾安全抢单等等。但这些不能简单归咎于打车软件本身,事实上,即便没有打车软件,这些问题在出租车业内也不同程度存在。解决问题的出路,不应是封堵打车软件,而是应改革出租车管理的体制,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满足乘客多层次的需求。
所以,对于打车软件,最理智的方法不是害怕与排斥,而是主动调整管理方式,将打车软件与目前的出租车管理“对接”。在此方面,上海已经做出了尝试。据悉,今后在上海,已经承接“打车软件”约车业务的出租车,其顶灯将能同步显示“电调”。这无疑能约束司机以手机接单为名,随意拒载的现象。另外,上海拟规定,对已载客运营的车辆,屏蔽发送业务信息。这就能有效保证出租车运营的安全,杜绝司机为抢单而不顾乘客安全的行为。
当然,以上只是初步公布的信息。可以相信,随着打车软件系统与出租车传统管理平台的全面对接,两者互联互通,共享数据,这或将为改善出租车的管理服务,带来更多可能。毫无疑问,这无论是对出租车公司,还是打车软件运营商,都是一种共赢。对于出租车公司而言,它只用很少的代价,一步跨入移动互联时代,实现出租车管理的创新。对于打车软件运营商来讲,纳入出租车管理的体制,摆脱了身份的尴尬,使得自己有了更稳定的发展前景。
上海将打车软件与出租车管理“对接”,这是尊重市场的选择。打车软件的流行,这是市场的力量在起作用,没必要戒备和恐惧。有的地方想以官方打车软件取而代之,这其实是对市场机制和民间创新的不信任。事实上,我们已看到,一些官方打车软件无论是在软件设计、市场推广以及规模集聚效应上,都不可能赶上快的、嘀嘀这样的打车软件,所以前景让人难以看好。
对于打车软件这样的市场创新,期望更多地方都能像上海一样,因势利导,支持打车软件的发展,通过完善管理规范,使得打车软件更合乎出租车管理秩序与安全需要。而作为打车软件的运营企业,也不能只将眼光放在用户的扩张上,主动适应和融入现有的出租车运营管理,才能为自己赢得更长远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