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本报所报道的北京站、西站黑车和正规出租车私揽、议价的情况,负责北京站出租车和黑车检查的交通执法总队,19日起展开为期三天的专项整治行动。19日,北京站共查获三辆车,其中两辆为正规出租车,一辆为黑车。西站19日、20日共查获5辆宰客车。
行动是最有效率的解释和回应。面对媒体的质疑,面对市民的关注,面对外地游客的投诉,负责出租车和黑车检查的交通执法总队没有回避,在第一时间拿出治理方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而对于公众关心的执法人员收黑钱,卫生检查处罚太严等问题,执法部门也一一回应。这对于修复部门形象,无疑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期望为期三天的专项整治行动,会彻底消除北京站、西站黑车和正规出租车私拉乱宰外地游客乱象,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这一局面是由于长期存在管理真空,执法不严,以及管理制度瑕疵所造成的,那么对内整顿执法人员队伍,对外强化执法力度,并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制度调整,当是唯一选择。
在第一天的专项整治行动中,执法部门共查获三辆车。这并不是一个多么显眼的数字,但更应该看重的,是它的带动效应。为了100元的不当利益,而必须付出1500元到2000元的罚款,高昂的违法违规成本,不仅会使当事司机后悔不迭,更大的意义还在于这会给那些没有被抓住的违规司机以极大触动。事实上,即便在这样一个灰色地带,人人也都具有经济理性,其内心的违规冲动,取决于对风险的考量。
治理黑车以及宰客现象当然还需要时间,还需要制度和管理手段的持续深入和推进。无须回避,执法部门也面临着一些自身的困难和管理难题。譬如受制于身份原因造成的取证难,黑车群体的日益专业化和集团化,以及如何在有效管理站内出租车与方便经营之间进行管理平衡等等。应该说,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掣肘了执法部门,影响了管理效率。
不过应该坚信的是,治理黑车和宰客现象,办法总比问题多,还北京站、西站一个有序的交通环境,不仅必须,而且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取决于执法部门有没有足够的管理决心,有没有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有没有认识到北京站黑车乱象关系城市形象。
相关报道见本报昨天A14版、今天A17版
本报特约评论员吴龙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