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讯 近年来车市增长放缓,SUV却在此背景下持续走高,很多企业依赖SUV获得红利。8月12日,针对SUV上半年的市场销量话题,新浪汽车举办轮语汇第三期的沙龙活动,中汽协、车企领导、大数据专家及多家主流媒体参与此次讨论。以下为百分点集团数据科学总监杜晓梦的讲话实录:
杨小林:下面进入圆桌讨论环节。今天主题按照新浪设置的主题是,我们寻找SUV下一个风口。从现在趋势来看,是不是可以看到SUV已经过度饱和,或者SUV市场红利是不是正在消退?请张志勇老师发表一下观点,其他几位嘉宾依次轮番发表自己的看法。
杜晓梦:在百分点在大数据领域里面为企业提供大数据技术和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们关注领域,包括金融行业、制造业,汽车、零售、3C等等,汽车是我们关注非常重点的行业。我们帮助汽车车企提供底层大数据的挖通,大数据平台构建,数据仓库盘点,然后消费者画像体系的建设,顶层数据应用,洞察、舆情、营销分析,包括消费者流失预警等等,是比较完整的解决方案。百分点从2009年开始给电商和媒体提供在线推荐服务,像王府井百货商场、九仙网、唯品会都是在线客户,我们从网站获取大量消费者数据。我们每天处理大规模数据,今天也是非常感谢新浪邀请我们过来做一个分享。报告里面主要是利用了新浪汽车给我们的一方数据,以及我们匹配上百分点5.5亿消费者人群里面,匹配出来的用户画像。然后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主要分成三部分,SUV的概览,关注者浏览行为分析,以及第三部分大家比较关注的谁在关注这个SUV,谁在买SUV。从SUV类型上划分,也是报告的切入点,主要是分成这些类型,小型的SUV,紧凑型、中型,中大型和全尺寸五种,整个报告都是由这五个维度去进行切入的。
我们看到张总也说了,2016年新上市的车型里面,其实SUV占整体的42%,这个占比还是非常高的。各个平台都是比较看好这个市场的,那么其中又以紧凑型和小型是为主,我们可以看到从1月到8月全部上市的车型,在三四月份的时候SUV尤其占比非常高。
从总体的新车上市类别看。紧凑型和小型的占有绝大部分比例,这边可能是由于倍数比较多没有显示出来。中型、中大型,全尺寸也有一定新车的比例上市。
从销量来看,1到6月累计销量TOP10这个列表,销量我们看到紧凑型和小型更占有比较绝对的优势,基本上全尺寸和中大型的份额比较小的销量,紧凑型和小型SUV还是受奥消费者认可的。
第二,新浪汽车消费者浏览的东西,行为怎么样的。我们对新浪汽车网页上的行为,包括浏览、点击等等行为做了一个分析,首先看浏览深度和热度。上面曲线是这五种车型平均访问页面数量,就是访问深度,我们在五个车型里面各自又选了五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细分的车型。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访问深度上这五种并没有太大差异,但是访问热度,紧凑型SUV受到关注,尤其是上汽、大众、途锐受到关注度非常高。总体来看是中型SUV的关注热度是最大的。小型、中大型全尺寸都是比这两种类型低一些。这是整个的新浪汽车上的浏览关注的行为。
从整体车型的浏览量上来看,市场对于紧凑型新车上市的事件更加敏感。紧凑型的浏览量指数是最高的,同时有两个事件,包括6月21日马自达CX—4上市,以及7月28日丰田RAV4上市,极大提高SUV浏览量的上升。外四种其实浏览比较相近,全尺寸平均浏览量比较低,这也是跟价格,受众群体比较小是相关的。
我们进一步去做细分,对于新浪汽车上的页面访问路径和行为做一个细分,我们可以看到单品主页,就是某一个汽车单品主页面、配置页面、图片和价格,这四个页面受到最多的消费者的关注,其中就是说绝大部分的关注者都会去看SUV车辆的单品主页。
到了配置这边,全尺寸和中大型比较关注配置,图片也是这样的。我认为中大型和全尺寸的图片还是比较酷绚的,所以很多人关注。看完图片,给关注者一个很震撼的感觉,他们可能要看一下价值,大概是这么一个路径。最后看一下关注者画像的分析,也是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洞察。
SUV关注者人口属性,男性高于女性,54%比45.9%,超过半数在35岁到49岁。第二是25到34的年龄段,这两个加起来是超过80%的消费者。
分一下类型来看,这里有一些差异。我们发现男性更关注小型和紧凑型的车,而女性反而更关注比较大型和全尺寸的车。这其实给我们一个思考就是说,可能男性消费者比较务实,对于SUV消费上,他可能是比较均衡,比较全面的。而女性如果要不买SUV,她可能追求的是安全感和晃眼的风格,这是我们的洞察。
这五个车型没有非常显著的差异,都是比较平均的。
我们看到城市差异,首先来看全部的就是所有的SUV关注人群,我们可以看到超一线城市,包括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包括东南部四川省会,我们参考第一财经划分。我们看到二三线城市关注者还是很多的,所以我们的SUV的品牌商也是应该比较关注二三线城市消费者的偏好。
进一步细分我们看到三线以下的城市的消费者,其实非常多的关注小型SUV。而在超一线城市,比较关注紧凑型的非常多。我们也认为这可能和北、上、广、深道路比较狭窄,拥堵和停车位比较难找是相关的。
在一线城市里面大家比较关注中大型和全尺寸。所以城市之间还是能看出对于车型偏好的差异。
进一步经过和全网数据匹配,能看到新浪汽车上面这些消费者在全网的购买偏好是怎么样的。全部的是所有的SUV的关注者加起来,他们关注的最多的电商的品类或者是他们网购集中于这五项最高的是差旅、旅游,医疗保健、服装配饰,美食特产,电脑办公等等,我们还可以看到是一个比较偏比较高端的人群的定位。
具体细分来看,小型的SUV关注者是比较务实,更关注这种家用电器的消费比较大。紧凑型有一些在服装服饰上的消费比较多。在本地生活和运动户外也是比较高的,这部分人群可能更追求自身生活的需求。从中大型和全尺寸就比较偏奢华的。可以看到很多是珠宝、钟表的关注和消费比较多,游戏部分的消费是比较多的。这一部分人群可能偏小众型的人群,也和他们集中女性比较多,所以关注珠宝比较多有关系。
从媒体偏好,当然因为我们也覆盖很多媒体网站。包括财经,和讯网、易财网,IT,食菜谱,母婴类的媒体等等,SUV关注者更关注媒体内幕,包括IT数码,影视类的媒体,军事、美食、汽车类的媒体,其实只排到第五,读书、财经、时政和体育。小型SUV的关注者在线浏览媒体的时候,比较偏向于汽车和体育运动。紧凑型的IT数码和汽车也比较高,我们认为这两个类型的人,小型和紧凑型SUV的关注者,真的可能是汽车爱好者,他们对于除了在新浪汽车上的行为,在全网其他的汽车媒体上的行为也是偏高的,这两个类型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相比之下中大型和全尺寸,他们很关注影视媒体,在线看电影、看电视,在线看美剧等等人群比较多,再一次体现了他们这种享乐性的差异。
从消费等级来看,总体SUV的关注者在互联网上的消费等级真的是比较偏高的,多数集中在6级到9级,在其他行业分析来看,互联网消费者群体还是比较偏低的,比如网上买服装配饰,买一些家用产品的消费者和消费等级,可能集中在二三级比较多。我们看到SUV的关注者消费等级全网来看真的非常高。尤其是在紧凑型SUV的关注者,其实最高的是占比,6级以上的人群超过70%。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新浪汽车上面的SUV的关注人群,整体上来看还是比较偏高端的人群。我们也分析了不同车型关注者品牌的偏好。
越居中的,紧凑型和中型,代表大部分人群,每一个特征。进一步紧凑型关注华为,关注苹果比较多,这两个品牌。中型的就是相对来说比较要浪漫一些,关注天梭、浪琴等等。小型SUV是比较务实的人,他代表的品牌是海尔。中大型和全尺寸比较偏好运动,然后他们的一些比较凸显出来的品牌,包括茅台,所以我们认为这部分人其实不太代表整体的SUV的关注者的情况。还是以紧凑型和中型为代表。
我们又可以看到SUV关注者他们在使用哪些手机的品牌,因为我们可以匹配到他们上网的,如果你是用PC端,我们可以匹配浏览器的,如果你是移动端,我可以匹配这些人群用什么手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苹果占绝大部分,这个是和高端消费群体密切相关,尤其小型和紧凑型里面,大部分都是苹果手机。中大型和全尺寸,没有一个特别忠诚的手机品牌的用户,是比较分散的,而且我们看到OPPO、vivo占一定比例的。
我们总结一下,从总体的SUV关注者来看,紧凑型SUV最流行,中型和小型具备比较大的潜力,中大型全尺寸这两个车型,比较任重道远,或者这两个车型目标受众在互联网说出现并不是很多,男性偏重浏览小型和紧凑型SUV,女性偏重长轴距偏大型SUV。小型车三线或者以下人群关注小型SUV,因为性价比比较高。在紧凑型来看,超一线的城市关注是最高的。
哪一个类型关注者最豪?最豪是紧凑型的,他们在超一线的城市,在网上消费等级最高。第二是中型的,年纪沉稳,且有经济实力,比较喜欢浪琴和天梭。第三,他们网购的偏好和目标人群相差比较大。所以我们认为可能是在网上看这两部分车型SUV的人群,其实更偏向于我只是看看,凑一个热闹,其实我也没有很想买,因为这跟他整个消费力不匹配的。第四,从消费等级来看,小型比较多,大概是这么一个排序。在整个简单报告里面,我们用到的数据,包括消费者线上的新浪的汽车网站的浏览数据的搜集和融合,26款车型的浏览数据,以及百分点全网用户画像系统,5.5亿中国互联网消费者画像,我们把这两个数据做了匹配和融合之后生成的报告。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下来咨询我们。谢谢大家!
杨小林:第二轮提问,还有一个小问题要加快一下,在SUV市场显示出中国品牌,中国品牌和外资品牌的对垒,其实背后非常的驳议激烈,现在大家对于SUV市场,中国品牌下一步阶段会发展出什么阶段,如果是消费者,从消费者体验,包括周边反馈,谈谈大家对中国品牌有一个阶段的方向,最后大家结合主题谈谈下一个风口。
杜晓梦:中外品牌的SUV车的差异。其实很多有做舆情的数据分析,包括行业会做基于分析的消费者偏好的分析,以及车型的对比,然后包括相似度的分析。关注国外的SUV消费者,普遍更关注设计感,更关注外型,更关注舒适度等等,操作是否流畅,这些都是我们从全网抓取数据,从国外的消费者差异。国内消费者更关注的是性价比,适用性,有没有折扣,也没有附赠服务,最主要也是人群不一样。从汽车设计或者是技术上,其实国外的汽车工业做的非常领先。德国一家企业车企支持,消费者在官网上直接勾选汽车选项,极大缩短了渠道之间距离。消费者和厂家直接关联起来,中间没有任何环节。未来中国也会有这样的脱媒的过程。国外很多车企都做车联网数据分析,包括实时监测车里面所有的零部件,驾驶员的行为。基于驾驶员行为,有没有急刹车,急转弯,做很多行为监测,包括做车险的定价等等。汽车技术的结合,在国外远远领先于中国,我觉得这也是我们需要去做的,不光是外观,内在的技术核心也很重要。
责任编辑:孙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