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嘉宾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我们还有一点时间,可以跟台下的嘉宾互动一下。看看大家有什么问题要向各位嘉宾提出来,可以举手示意,我们工作人员递一下话筒。
提问:我想问一下公交集团的领导们,现在公交公司怎么样解决充电设施的问题。
李永生:深圳是这样的,深圳市政府引进了中国莆田建了一些充电桩,由政府牵头和公交企业一起探索了一个商业模式,叫做融资租赁、车电分离、充换结合,这种模式走下来,应该说目前为止,我的感觉跟公交企业的配合还是不错的。双方共同的把这个东西应用得还是很好的。但是从我的角度来看的话,就是说我没有享受到油电差价,因为油电差价按照这个东西,当时政府有一个指导,给了服务商。不知道我解释得清楚不清楚。
提问:谢谢了,我先拿到了话筒,感谢主持人,我的问题想问一下南京金龙的黄宏生总,在中国有很多的做新能源汽车企业,都认为我要做中国版的特斯拉。我想这其实是一种跟随的策略,像中国之前的彩电一样。
我想未来能不能南京金龙成为未来让别人学习的标杆,我们在设计,以及三电领域都能实现超越,比如说整车设计,特斯拉成为全球一个风靡的榜样的同时,他的设计创新是全球,您认为南京金融在未来什么时候,什么阶段能在设计方面实现超越,谢谢。
黄宏生:应该说美国是创新的火头车,我们作为中国的企业首先是跟随,然后是才能够在改进的前提下,再创新。很可喜的是汽车越来越像一部智能家电,能移动的智能家电,未来要从硬的技术实力培育出一个转型,以软件为主,变成为主的IT的能力的提升。这正是我从家电和IT业进入汽车的动力所在。中国企业是这样的,我们在器件、轴承方面的基础和德国和日本比较有非常远的距离。比如说中国的家电、手机、电脑在世界上已经具有这样的竞争性,就是说中国在数学,因为是数学大国,培育出来的数理的基础知识,在IT方面的编程和控制论中国人是有优势的,如果把中国人的优势,通过无数团队的努力,我们就有可能做出世界的顶尖的产品,这是我的梦想,谢谢。
提问:我刚才响应各位老总,也特别响应李总的内容,如何从示范走向产业化,一个是市场开发,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是,除了客户体验以外,如何做到产品的保值,尤其是公交公司,因为是国有资产,所以说我们在准备政府2016-2020年的补贴的政策的时候,他们提到了八年质保,八年三十万公里,这是沿用了古代的发动机的理念,这个在电池上是不合适的,所以说我提议公交公司一定要提出来,质保八年以后还有70%的容量,这个才是你们最大的第一。因为电池如果容量衰减40-50%以后,电池就废了,所以我们的电池企业为什么是现在新能源产业的罪魁祸首?因为我们没有做好,所以希望从用户这一端提出来,八年三十万公里,发动机没有问题,因为已经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但是对于电池来讲这是一个核心指标也是整个新能源电动车的核心价值。我希望你们也能够去反映一下,谢谢。
任晓常:说是问题也不是问题,代表了用户向电池企业提出了很高的一个要求。就是说向传统车一样让电动车有保值,保证用户长期有效的使用,这里好象有电力厂的老总在这里,能不能回复一下你们现在是怎么做的。秦总。你们现在做到了几年的保值,多少万公里,回答一下问题,让大家有点信心。
秦兴才:应该说电动汽车是很好的短途的代步工具,这是家庭上,但是用在公共交通上,长期的在那跑,所以我们可以说家庭用轿车我们可以做到同车同寿命,现在做到公交车免费保八年,我觉得对电池企业是巨大的挑战,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个做到五千四,七千四,不是不能做,各种状况都有,现在的发动机提出了保八年,也不是免费的保你啊。所以说我觉得电池企业,电池的使用是一个很大的财富,用了几年以后,30万公里,25万公里以后还有承诺保三十万公里容易做到,这两个条件哪一个先到以哪一个为准比如说保30万公里,保八年,如果不这么说,每天200公里,八年600万公里,特斯拉才保多久啊,就是说保30万公里可以保,八年也可以,最后一百万公里电池能保吗,我就是说这个,我们还是要更理性的看待这件事。我们快充有配套,换电有配套,直充也有配套,我感觉都很成熟了,怎么样走向产业化,我说三个,第一个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我们制约了公交的建设,第二个国家提出了燃油的补贴,燃油有补贴,用电没有补贴,加上用电补贴的话会加大发展。第三个我觉得这么多年示范运营,用锂电池我们已经跑了超过两千万公里了,其他的更多,我觉得这个时代已经到来了,真正的节能减排,一辆公交车,一年的碳排放,换上点排放就是七十多吨,八十吨碳排放,围绕空气污染就能解决问题。所以我觉得经过这几年的示范运营应该坚定不移的抓紧推,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我们电池企业,整车企业和公交公司的密切配合,我汇报这么多。
任晓常:天津力神给出了大家的正能量,不断的努力,满足客户的使用要求。最后一个提问的。
提问:我提一个问题啊。我听了两天的,我们这个电动汽车的创新上,电池、充电桩等等方面,但是好像高效电机和电控方面的创新还没有听到,有新的内容。我想问问我们工程协会对这个方面有什么考虑,据我了解,苏州有一家在这个方面有重大的突破,昨天吴敬琏老师把这个材料已经向宇通的院长介绍了,我知道这个方面有很大的突破,这个方面你们有什么样的考虑和想法,我就是这个问题。
任晓常:谁来回答。
丁荣军:我来回答你这个问题,因为我是搞驱动的,我是搞高铁的,现在我们把高铁的技术也用在了电动车上,应该说现在从整个驱动系统在我们原来最薄弱的话是器械和传感器这一块,这是我们最薄弱的,我们器械的话应该是2015年肯定要解决的,去年投资了15个亿,建了一套生产线,这里面其中最大的,未来的产品的市场主要是面对电动汽车的。那么就控制这个角度来说,实际上就是说他和高铁或者是跟我们铁路的控制,控制方法上没有太大的差异,这个可能中间多了一个电池管理的这一块,可能这个是在我们铁路上是没有的,这一块在做,实际上本身的驱动的话,实事求是的说,我个人认为,随着市场的培育和不断的应用,应该说这一块肯定不会来拖整个电厂,清洁能源车的发展的后腿,这一块我还是肯定有信心的。我们国家搞电池和电驱动这一块,我个人认为在全球来说还是不落后的,所以这一块是很有信心的,谢谢。
任晓常:应该说丁院士是权威的意见,高铁、南车、北车已经走在全世界的前面,而且ICBD也是他们率先突破的,他们会在这个领域率先发展,实际上他们也是已经在做电动车了。
丁荣军:我做一个补充,包括永磁驱动的大功率的系统,在高铁上装车已经开始实行了,汽车的小电池应该说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李高鹏:我补充两句,我们的领导很关心电机和电控这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大家更关注的电池呢,因为你们做得比较好,电机的可靠性满足八年,十年的使用寿命,现在本不是大问题。
问题是您提到的如何效率更高,把电耗降下来,成本更低,重量更轻这些方面。像行业里面的企业,像宇通这些愿意尝试先进技术的,现在我们也是正在做像燃料电池,包括电机的驱动方案这些先进技术的研究,包括一些新产品的采用,所以您那有好东西,我们也是非常需要的,下来咱们再沟通。
任晓常:刚才是并列最后一名,同时站起来,就再给一个最后的机会。
提问:不好意思啊,耽误大家两分钟,我这个问题是代表着运营企业,也代表着生产企业,我们目前的国家政策是六到十年的纯电动是有补贴的,但是六到十年的混合动力没有补贴,我想请问两位公交公司的老总,六到十年的混合动力没有补贴对你们的影响是什么情况。目前国家没有补贴,是不是会对公交公司的运营产生影响。
于秉华:车辆大小问题不单单取决于经济政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城市的规模和适用性,道路比较宽阔,需要大容量就买。城市道路比较窄,想解决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就买小一点车,这个首先是线路选型,我是这个观点。
李永生:城市密度越来越高,公交小型化是一个趋势,作为深圳来说我们也计划安排一些小型纯电动汽车,因为新能源的推广在深圳这一块,刚才介绍了,公交领域还是政府主导,所以说这个技术路径没有混合的了,原来搞一个混合就混过去了,未来没有这种安排,所以说熊总这个,我不好说什么但是从插电式的混合我们用的情况来看和传统的动力的车辆的效果是差不多的,刚刚王老师的分析是站得住脚的。应该说目前的环境下,我们会愿意用,但是因为他是,确实是一个新能源。我们就希望有一定的补贴来支持。
胡剑平:我再补充一句行业的观点!从入户,包括我们这次调研,刚才熊总说的六到八年,没有混动的这件事,其实我们更倾向于用户更欢迎的,我们了解的情况,六到八年做纯电,做快充而且结合社区巴士和地铁的接驳,结合我们的无轨电车和有轨电车的快速充电桩的布置,这个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非常好的方案,北京APEC会议,大家会后可以参考一下,我觉得是非常好的运营的模式,六到八年,我们觉得这种模式比较适合纯电动的运作。而且就是说又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效率非常高。
国外也有很多的模式,像在巴黎,最后一公里和地铁站的那个充电桩结合在一起,比如说在维也纳也有六到八米的纯电,而且是采用了非常快的快速充电,能够和整个公交结合在一起,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我觉得这个应该是一个趋势,谢谢。
任晓常:好了,时间已经超时十分了,今天作为主持人最不称职的就是没有办法让时间停下来了,到了吃饭的时间了,很抱歉,百人会,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是一个百家论坛,结合了官、产、学、研、用、各个方面的人士,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热情高涨,讨论到了示范公交怎么样走向产业化,这对我们公交大规模应用如火如荼是相适应的。我想我们共同的来努力,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
早上我一来看到钓鱼台河边的腊梅已经含苞欲放了,我想电动公交大规模应用的春天已经不远了,是吧?蓝天白云,我们用梦想也是能够实现的,我们再次谢谢大家,谢谢各位嘉宾。我们论坛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