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不会被时光湮灭,只会历久弥新。而这样的经典,并不局限于那些“高大上”、凡人难以触碰到的东西上。回头望去,当我们准备拥抱新千禧,20世纪就匆匆走进了最后一个十年,留给了我们太多太多回忆。当时,“下馆子”还是富裕生活的标志,自由市场还是大家买东西常去的地方,口红刚刚涂上了爱美女性的嘴唇,人们手中拿的还是傻瓜相机,出国大潮刚刚兴起……91年的春节晚会,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红遍了大江南北,伴随着这首歌,捷达也圆了千家万户的汽车梦。
那时,汽车进入私人家庭的讨论不绝于耳,而捷达这样的经济型轿车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还记得那时的街道上,跑得还是老三样,但坐在方向盘后边的人们,无不有一种优越感。到了今天,我们的汽车市场上,已经琳琅满目,车型、品牌更是数不胜数。不过,已经23岁“高龄”的捷达,依然为大家喜爱。这样一款国民车,究竟是如何走进我们的生活中的呢?
私人购车的大讨论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还沉浸在计划经济的氛围中,汽车生产还是由国家计委制定。那个时候,或许谁也不敢想象,未来有一天,大街上跑的,多数都是私人购买的汽车。今年是2014年,几乎是从零开始,中国跃升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只用了三十年。
1984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机动车船和拖拉机经营运输业的若干规定》。这是国家从政策上第一次明确了私人购置汽车的合法性,中国汽车消费开始从公款购车单一渠道转向多元化消费。不过,汽车市场的繁荣还远远没有到来。一方面,人们心中还有顾虑,害怕买了车,会被人说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当时的汽车价格和老百姓的收入相比,依然是个天文数字。
1986年,一辆最普通的小汽车也要将近万元。放到今天,这样的价格未免太过低廉。不过,那时人们的工资水平也与今天有着天壤之别。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86年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271元。这就意味着,想买一辆私家车,一个人要不吃不喝积攒将近8年。
此外,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轿车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在2015年以前家庭轿车不予考虑,这也限制了私人汽车消费。
进入90年代,人们的工资继续上涨,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看着大街上越来越多的汽车,许多人也有了自己买车的念头。1994年,国家颁布了第一个产业政策——《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提出将“逐步改变以行政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为主的公款购买、使用小轿车的消费结构”、“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并将根据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市场结构的变化适时制定具体政策”。就私人买车看似理所应当的时候,一场轿车是否应该进入普通家庭的大讨论悄然来临。
一方面的观点认为,现有的交通方式,比如自行车,已经解决了人们出行的问题,何苦还要昂贵的汽车,况且汽车还会带来空气污染等的问题;另一方的观点认为,人们要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同时,国家经济也可以依靠汽车工业,以及汽车消费来拉动。当然,现在来看,汽车进入家庭早就成为了现实,不过在那时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样的辩论却是不绝于耳的。甚至到了21世纪初,人们还对这个问题有过争论。
买什么样的车?
接着前边的话题,尽管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老百姓还远没有达到大富大贵、家资万金的地步。“万元户”,这个曾经让很多人追求的概念,或许正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满足家用、经济实惠、耐用省油、好维修……这些或许就是最初普通人买车的主要诉求。我们总是说,消费者是上帝,消费者的需求就代表了厂商的生产方向,这一点在汽车业也得到了应验。
“老三样”是经历过90年代的人的共同记忆。桑塔纳、富康、捷达,老百姓买车,几乎总是会在这三种车里做出选择。实惠、耐用、保养便宜,既可长途,又可短行,国民车的基因就在这里得到了展现。
不过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今天的汽车市场不同往日,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已经成为了世界上选择最多的一群人。每年,我们都能看到数百款新车上市,已经有了“乱花迷人眼”的快感。而在后来者的浪潮之下,曾经的老车,都渐渐退下了聚焦的中心。在老三样中,只有捷达依然坚挺。
2008年,富康宣布停产,这也正式宣布了“老三样”时代的结束。而桑塔纳,也早就不复当年之勇。不过,中国话里,“老”并不总意味着衰退,老而弥新、老骥伏枥这样的词语也常常被人提及。捷达就是这样一位“老兵”。2014年,在正式进入中国的第23个年头,捷达依然献出了出众的销量成绩。前九个月,捷达终端销量超过了22.6万辆,销售总量也达到了近270万辆,是单一车型累计销量榜中的佼佼者。
23年,捷达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还看下文慢慢道来。
空降兵的扎根
故事还得从1979年说起。那一年捷达在法兰克福车展亮相,是年9月,第一代捷达MK1在沃尔夫斯堡开始生产。建立在高尔夫之上的捷达,诞生的初衷就是为了填补的三厢车市场上空白。
说到捷达的名字Jetta,还有个题外话。大众品牌很多车型的名字都以风来命名。比如帕萨特Passat,就是德语中的信风;宝来Bora,指的则是亚得里亚的海风,尚酷Scirocco,则是非洲热风。捷达Jetta也不例外,意思指的是喷流——围绕地球的、长达上万公里的高速气流带。
1984年,第二代捷达在欧洲上市。看看它的样子,是不是觉得非常亲切?不错,在中国生产的第一款捷达,就是基于第二代捷达进行升级后的版本。
那么,捷达究竟是如何从德国来到中国的呢?这里边还有些故事要讲。
1985年,上海大众桑塔纳实现了国产。而位于东北的一汽,也希望发展轿车事业。1987 年9 月18 日,一汽轿车厂召开全体员工动员大会,总厂的耿昭杰厂长出席大会。新上任的轿车厂厂长郑尧章发布了轿车项目起步的“一号命令”。这恰好与德国大众公司谋求寻找中国的第二个合作伙伴不谋而合。而就在那年秋天,正在度假的大众董事长哈恩,获悉了一汽建设“15万辆轿车”项目的计划,当即给耿昭杰写信,仅仅24小时以后,耿昭杰就向哈恩发出了参观邀请。经过数年接触,1990年,一汽和大众在柏林签订了合同,准备成立合资公司,与此同时,一汽和大众合资年生产15万辆普及型轿车的项目也正式签约。而就在合同条款中写道,捷达将以许可证方式在中国一汽生产,这也揭开了以后捷达故事的序幕。
1991年2月6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年年底,一汽-大众以CKD方式组装出的第一辆捷达A2下线,这也是捷达在中国叱咤风云的开始。
创造纪录的过程
到今天,捷达在中国售出了近270万辆。二十多年,捷达见证了中国汽车业的大发展,也见证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日渐繁荣。最初,中国汽车市场产品并不丰富,我们想要买车,也只能从那几种车中进行选择。不过到了今天,市场已经让人挑花了眼,但捷达依然能奉献月均超过两万的销量。作为“活化石”一般的标志,捷达屹立到今天,是有它的理由的。
耐用省油,是捷达最重要的标签。不光价格实惠,在用车过程中,捷达也让人省心。熟悉那段历史的人或许都记得,曾经有过不少捷达的故事。不管是珠海出租车司机朱耀红,驾驶自己的捷达车,创造了行驶60万公里无大修的记录,还是后来贵州的哥汤永明驾驶捷达车行驶超过100万公里无大修,都印证了捷达的品质。结实耐用、油耗经济,对于出租车来说是及格线,更是生命线。对于老百姓也是如此,买车确实要图个安心。
不断的革新,更是捷达长时间受到关注的理由。回看捷达在中国的历史,我们突然发现,中国汽车的众多新趋势都是由它引领的:率先在国内A级车中装配了ABS,第一个装配20气门发动机,中国第一款柴油轿车捷达SDI、参加赛车比赛并取得成功……这些都是捷达留下的记录。
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日趋激烈的汽车市场,捷达依然表现出色,靠的的确是不断的进取心。或许,捷达一成不变的外表让一些人觉得有些难以接受。但内在的实力,才是捷达一直前行的法宝。
所谓国民车,应该是一款好车,富人开不丢面子,普通百姓也买得起。它能够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拉动经济发展,更是一个国家汽车文化的符号。而这些,捷达都做到了。
不只是车 更是情怀
从1991年到2014年,二十多年的时间,捷达的魅力并没有消逝。曾几何时,中国大街上跑的还是“老三样”,捷达就名列其中。到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的消费者,每年更是能见到300多款新车。即便如此,捷达依然表现坚挺,月均销量超过两万,一直位列同级车前茅。二十多年岁月的洗刷,早已让捷达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的经典之作。在纷繁的汽车市场中,捷达不仅仅是一款产品,更是一种情结,它代表了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更是一种对那个火热时代的怀念。捷达作为国民车,也不仅仅是因为它超过250万辆的销量,更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文化,见证了一段历史,也陪伴几代人一起,共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