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呼吁企业强化自身社会责任
每经记者 刘旭 发自北京
又到一年一度“两会”时,这已经是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的第九个年头。按照惯例,在“两会”正式开始前一天,他会就今年的提案与媒体进行沟通,这已然成为李书福委员的“惯例”。
2012年,李书福带来的提案是《关于提升车内空气质量、防范车内环境污染》。从之前的治理拥堵解决方案,到今年关注车内空气质量。可以看出,李书福的提案越来越关注民生,立足汽车行业担当社会责任。
譬如今年的提案,李书福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车内空气质量的要求是基本人权,保证公民的生命安全是企业的基本底线”。
无独有偶,3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的首部属推荐标准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甲醛、乙醛等的浓度要求,主要适用于销售的新生产汽车,使用中的车辆也可参照使用。
由此看来,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但是《指南》的非强制性使得其作用和意义大打折扣。
应出台车内空气质量强制性标准
对于《指南》,李书福表示,这并非强制性标准,还没有法律约束力,不能从实质上对车内有害物质进行抑制。他建议相关部门出台强制措施,以保证消费者在车内污染方面有维权的依据。
相关资料显示,车内空气污染的现状确实不容乐观,其对消费者身体健康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研究发现从汽车内部散发出来的有害气体主要有苯等,从外部进入汽车的则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这些中的一些有害气体均有致癌危险。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汽车动力性及排放测试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指南》编制组组长葛蕴珊表示,国家有关部门从2004年起就开始着手制定乘用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到《指南》正式实施整整八年时间,可见其中的难点与博弈。
对此,李书福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由于相关标准缺失和企业自身认识不清,所以车内空气质量问题让人堪忧。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标准,以期和发达汽车社会接轨。
此外,他强调,提升车内空气质量,就要求车企选用质量标准更高的环保材料,由此增加的成本会让车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标准不清晰,会造成“老实人吃亏”的局面。
中央电视台评论员刘戈表示,该《指南》并非强制性标准,还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不能从实质上对车内有害物质进行抑制,但有了李书福委员的强力推动,相信这个《指南》会从开始的指导意见,变成一个具有强制性的标准。
希望营造公平透明的行业环境
同时,李书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说各方面环境都能够体现公平透明,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去做事情,可能民营企业的发展会更好一点,前进得更快一点。现在确实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他说,公平透明的竞争氛围还需要改善,可以使得民营企业的发展能够更加大胆,少受一点歧视,其实现在是有一点歧视的。他认为这些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通过不断总结来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完善各种政策和法律。
在本届“两会”上,李书福也表达了他的疑惑。他说,“交易结束到今天有两年多了,期间整个企业的运营非常良好,但到今天为止沃尔沃这个企业还不能被中国有关方面接受,还认为这不是中国的企业,也不认同这是中国的品牌。”
李书福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相关政策的不完善,也导致了外方的不理解,比如沃尔沃的员工就不能理解作为吉利集团旗下公司,为何进入中国市场还需和吉利合资。“因为我们在并购的时候就讲得很清楚,并购以后就属于中国企业,就是吉利旗下的一个企业,并购以后会享受中国的一些政策。现在沃尔沃公司内部认为没有必要搞合资,本来都是吉利的,好像我故意‘搞鬼’一样。”
李书福也表示,吉利和沃尔沃的关系,目前法律和政策也没有非常具体的规定,因为这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中国在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和法律,以及在实践层面的具体操作规则,这样有利于彼此在平等尊重、有法可依、有据可查的透明和公平的环境里开展各项经济活动。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