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评论>正文

刘卫东任乘用车总经理 东风大动作的序曲

http://auto.sina.com.cn   2011年08月12日 15:30   《中国商人.汽车人》   字号:

  来源《汽车人》杂志记者  陈瑶

  东风8年未变的组织机制,现在正处于积极的调整中,“8年分兵突围,东风各大集团军终于到达陕北,是到吹响集结号的时候了。”

  2011年7月4日,从东风获悉,东风乘用车公司领导班子进行了人员调整。

  大意如下:李绍烛因工作变动,不再兼任东风乘用车公司总经理,刘卫东接任东风乘用车公司总经理一职。此后第5天,7月9日,刘卫东飞赴北京,第二届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博览会成为其履新后的首次亮相。繁忙间隙,刘约见北京各大主流媒体的记者会餐、畅谈。

  看似简单的一则人事任命,不过只是大动作的一个序曲。

  很快,东风汽车合资8年来最大规模组织调整,虽未经官方公开声明,却被媒体频繁报道。和刘卫东的新职务任命同期,东风汽车的各大高管都接到了不同的“军令状”。调整之后,童东城、欧阳洁、刘卫东和周文杰将分管中重型商用车、轻型商用车、自主品牌乘用车以及战略规划和多个合资公司;财务和国际业务、人事组织信息、军车三大领域,则由周强、李绍烛、范仲分别负责;集团总经理朱福寿全面统筹,并继续担任东风小康董事长。

  按照东风董事长徐平的表述:此次机构调整的核心是,以业务模块和职能管理为主线,形成领导矩阵式管理,即改变此前集团领导的单点式管理,而按业务类型和板块进行划分。

  “你们媒体都觉得我们动作很大,其实这次调整,就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改革的需要,是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们要做‘大东风’、‘大自主’、‘大商用车’,就是发挥协同效应,将分散的资源进一步集中优化。”

  东风内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有点不解,为何东风正常的组织调整,能引起这么热闹的舆论关注?做强做大,是每一个企业都希望的结果。企业所有的决策,都会围绕着战略目标展开。

  作为一家央企,东风的开放程度与市场竞争能力,并没有真正被消费者、商界甚至它的同行所真正认知。长期以来,外界对东风的概念,仍然单薄地停留在要依靠商用车、依靠合资来获取竞争优势。尽管在《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东风连续领衔同行上汽与一汽,营收利润国内行业最高,但公众习惯性地为东风打上了“自主乏力”的标签,他们的依据是,2008年姗姗来迟的东风乘用车自主品牌风神,至今销量黯淡。

  以偏概全,对于东风而言,实为不公。现在,是重新审视东风的一个时机。

  央企的神秘面纱近年正被国资委揭开,东风作为汽车央企改革的试点单位,从全球公开招聘总经理到引入外部董事进行董事会改革,之所以被推向潮头,东风有自己的优势支撑。这家40余年的央企,重战略,重执行,重团队,稳健得看不到“狼性”,但却能观察到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风格。

  东风8年未变的组织机制,目前正处于积极的调整中,这是延续历史的顺势而为,一句话概括:“8年分兵突围,东风各大集团军终于到达陕北,是到吹响集结号的时候了。”

  东风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个时候进行组织调整?这个问题,首当其冲地抛向了总经理朱福寿。业界普遍将此视为是其履新后,与董事长徐平搭班后的第一个大动作。

  如今,内外形势都朝着更复杂更严峻的方向发展。2011上半年,中国CPI指数不断高企,企业成本遭遇更大压力,中国车市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中,跨国巨头面对利润丰厚的中国市场虎视眈眈,国内同行之间的竞争更是趋于白热化??各方不利的因素在上半年集中爆发,对中国所有车企都形成了巨大的考验。

  不可否认,自2003年与日产合资以来,8年时间,东风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必要对现行的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东风在打造市场竞争力方面的努力,认为更多是外部环境的变化,最终促成了此次的“大东风”战略。

  “其实,调整不是现在才提出的,我们老在讲集团板块协同发展的问题,也提了很多次,但就是效果不是很好,为什么?这两年时间来,东风管理班子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朱福寿说。都说东风集团旗下各子公司错综复杂,各立山头,那么,东风现在要做的,是聚沙成塔,形成合力。让朱福寿着急的是,当集团上下普遍都意识到同一个问题时,究竟如何去解决?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东风一直所提出的“世界的东风”,就是致力于要成为全球跨国品牌,但海外战略一直分散在各个子板块。

  “从产品来看,中重卡在做海外,轻型商用车也做海外,从子公司来看,分别又是东风商用车公司,东风股份公司,大家各做各的,各有各的海外事业部门。而且,无论是整车还是零部件,东风又是国内合资伙伴最多的一个汽车集团,如何能够在海外战略中充分利用好外方的资源,以前都没有提到太多。”不愿透露姓名的东风内部人士这样告诉《汽车人》。

  “到底怎么去推进我们的海外战略?之前我们没有做够充分准备,所以这一次,我们在整个机构调整中,增加了一个国际事业部。”朱福寿解释,这个部门是集团面向海外的一个事业单元,对集团的海外事业进行战略谋划,“要不然,我们连组织机构都没有,连部门都没有,这就没有办法推进了。”

  海外事业,仅是东风现状的一个缩影。

  刘卫东也告诉《汽车人》,2003年合资以后,东风处于发展初期,当时集团的想法是让二级板块发展更有活力,所以基本放权,各个经营班子自己说了算,这种模式的确为东风积聚了力量。“但现在,随着发展的壮大,当大家分头跑的时候,发现冲突越来越多,总部不好协调,干部也不好流动,需要统一协调形成合力的内容越来越多。”

  可以看到的是,市场内外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十二五”规划,东风更是提出了500万辆的销量目标;而自主乘用车事业仍是东风的短板;不同业务板块也开始出现冲突;集团分散的资源与集团形象无法有效统一??8年时间,东风逐步布点在庞大沙盘上的各个军团,虽已成有生力量,占据着有利的地形,但各自为战的现状,反而成了东风进一步发展的潜在制约因素。如何在东风曾经引以为傲的“分兵作战”机制上,打造更优化、更强大的组织机构,东风管理班子整整思考了两年。

  “由于东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块块经营的格局,总部成为投资控股型主题,所以过去我们领导分工,是以板块为主,而且存在重项目推进,轻战略统筹;重外部重组,轻内部优化的趋向。这一次,我们是进行矩阵式的调整,淡化板块,突出业务线条,包括中重型商用车、轻型商用车、自主品牌乘用车以及合资四大业务领域。过去几年,可能我们开一个大卖场就能卖车,但现在,谁能把资源匹配得最好,可能就是最大的竞争优势。”朱福寿说。

  “协同”,成为此次调整的核心,而“协同”的内涵也很多。

  比如,5月24日,东风曾在河南召开整个集团的市场营销会议,各个板块的营销领导,在会上进行了工作汇报与亮点展示,“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渗透,如果单一企业,是没有这个驱动力的。” “过去太强调个体,板块与板块之间互不关心。现在考虑的是,各个合资板块的销售人员,能不能发挥资源优势,帮助自主品牌经销商解决经营问题?”

  “十二五”500万辆,只是一个量化的指标,需要东风有与之匹配的组织架构与体系能力去支撑。规模优势,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至关重要,但规模的背后,却考验企业构建现代化制度的能力,尤其是对于东风这个拥有多家子公司、拥有复杂股权关系以及众多合资伙伴的“庞然大物”而言,若没有一个有效的指挥机构,不可能翩然起舞,更不可能“大象快跑”。

  如是,这也对东风总部提出了全新的定位。组织结构调整后,东风总部在“十二五”期间战略定位,是成为集团战略决策中心、集团运营管控中心、和谐东风建设推进中心。

  “当我们开着火车拉40节车厢,与拉10节车厢,这个动力的要求能一样吗?变革是必需的,不变则滞,滞则死。东风这样一个庞大的集团,如果战略资源上没有周密的安排,很难形成合力。”担纲战略规划以及合资板块的东风副总经理周文杰如此说。

  而东风副总经理童东城,现也是东风“大商用车”战略的领军人,则说了这样一句话:“企业发展需要围绕新目标重新设定组织体系,是分散,是突围,是穿插,还是狙击?这次,东风就是大军团作战。”

  当然,调整初期,也并非百分百地按照业务线条划分,比如,刘卫东同时还分管神龙合资公司,东风裕隆虽为“大自主乘用”范围,但为一直推进此事的周文杰统筹,按照朱福寿的说法:“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而且这次调整也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经历来安排的。” 至于他作为总经理,直接分管东风小康,原因在于新调整后,东风小康在集团中的战略地位提升,而且,“小康以前属于民营企业,进入东风后,需要主要领导给予更多的关心。”

  但凡企业调整,无论复杂与否,如果没有主动认同的气氛,普遍都会在企业内部引发议论甚至激荡。但东风却不是。朱福寿认为:“各项工作很快就能够落实到位。”因为,调整的想法在前两年内部一直在提,只是没有实施,此次就是一次性提出解决方案。

  一切都还是方向性的大框架,如何具体落实,还需东风各业务担纲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最有效的方案。

  东风的新组织体系曝光之后,在一系列的调整中,刘卫东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原因很直接,东风亟待做强的乘用车自主品牌风神,在其分管范围之内。在风神不温不火3年之后接手,刘所面临的现实情况更为复杂,不仅在于风神,既然要形成合力做自主,那么东风旗下各大合资企业即将推出的合资自主产品,可能会对孱弱的风神形成“围剿”,又如何与风神形成“合力”?

  对于业界的疑问,朱福寿颇为无奈:“现在大家一提自主,就说东风没有做好,其实这里面有个误解,因为一谈东风的自主就是风神,一谈风神就是东风的自主。其实东风的自主产品不仅仅只有风神。演变成的这种概念,对风神发展来说并不利,东风也感觉到了压力。”

  采访期间,他起身拿来一叠资料摆在我们面前,那是今年上半年各大汽车集团的销量数据报告。“我们现在算了一下,如果就非合资品牌的销量而言,东风在行业内是排在第三。什么叫纯粹的自主品牌,挂公司独立商标的产品就是,按照我们东风双飞燕的商标来算的话,这个量还会更大,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我们现在还在进一步核算。”

  行业内的销量排名,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与东风始终处于胶着的状态,不外乎是一汽、上汽,至于通过兼并重组晋级“四大”的长安,按照东风某内部人士的话来说:“在东风内部,我们习惯称三强,而不是四大,长安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与东风、一汽、上汽差距很大,属于两个级别。而且,它旗下的资源虽多,但像江铃、昌河、哈飞,都并非它自有品牌。再看上汽,即使上汽通用五菱微车对它的销量贡献很大,但那也不是上汽的自有标识。”

  原东风有限总裁办主任朱界飞也指出,从严格意义上讲,东风的自主乘用车之路并不晚,甚至早于行业自主大潮的兴起。2003年启动东风柳汽多功能家庭用车景逸项目、2005年启动东风股份子公司郑州日产首款自主SUV奥丁项目。“东风的自主乘用车,并不是说3年前从风神才开始,不过景逸和奥丁面对的是小众市场,又属于东风子公司,所以才会被业界忽略。”

  自然,东风会觉得委屈。作为一个商用车起家的企业,商用车是其发展的根本与灵魂,但在业内,即使商用车做得再风生水起,其生产资料的属性,决定其始终不如作为消费品的乘用车那样具有过高关注度。

  这也就能理解,为何此次调整,舆论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刘卫东分管的东风风神,即使是东风集团内部,受舆论导向的影响,你也不能保证所有的员工,对于“东风自主实力强还不强”,能形成统一的认识。

  “只有正面引导,才能形成有利的环境。我们的全体员工对于公司自主品牌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在朱福寿看来,东风的“大自主”乘用车,分为3个层次:

  第一,东风完全拥有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乘用车,包括两个主战场和两个辅战场,前者为东风风神和东风小康,后者则为东风柳汽与郑州日产,也即“基本车型+跨界车型”的组合,而这构成了东风“大自主”的主要阵营,计划2015年达到140万辆的规模。

  第二,与台湾裕隆合作的东风裕隆。作为两岸华人共同研发、针对国内市场的产品,东风裕隆首推的MPV与SUV,已经开始得到市场的逐步认识,计划2015年实现20万辆的销量目标。

  第三,东风旗下合资企业推出的合资自主产品。包括东风日产、神龙公司、东风本田??计划2015年超过40万辆的产销规模。

  “我们就是要从这3个层次,去构建我们的大自主乘用车品牌,从规划来看,总量将超过200万辆,再加上我们商用车的销量,2015年,我们有希望保持自主品牌销量前三甚至争做第一。”身处热闹的汽车江湖之中,低调的东风即使想避世,也会被拉进对比的“漩涡”中。当不被理解的言论影响到企业的舆论环境时,被公认“极具个性”的朱福寿还是说出了这样一番“雄心”。

  实际上,2005年启动、2008年推出的东风风神,在业界看来属于 “后来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无论是发展空间还是媒体舆论,都导致风神相对被动。但朱福寿认为,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发展方式,目前中国汽车自主的3种模式(指以奇瑞吉利比亚迪为代表的低成本、低价格模式;以长安、长城为代表的高性价比模式;以荣威、奔腾为代表的引进消化并从中高端切入模式),东风风神都不在其中,这实际是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

  再者,东风2003年与日产合资以后,实际面临着很多的压力,十堰老基地要稳定生产,合资公司必须保证稳健,集团各个分公司才开始布点,背负着巨大债务,人员严重不足,商用车发展也不太乐观。“东风有东风的情况,它不是奇瑞,也不是吉利,还有十几万职工的生存,当时要做好经营升级换代以及推动现有经营主体走到正规,这两件大事做好的时候才能布局我们的自主品牌乘用车,真的没有退路。”

  朱福寿一直强调,希望媒体不要过多聚焦风神,甚至坦言短期内,风神承担不了这样重的期待,内部也一直都在调整体制,下足力气去做自主,但还是希望能制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无论外界对此反应如何,至少,东风“大自主”乘用车战略的启动,会让年轻的东风风神稍微喘上一口气。

  刘卫东的担子不轻。除了东风风神,还同时分管东风柳汽、郑州日产、技术中心、乘用车零部件以及新能源事业(乘用车),这是“大乘用车”的主要阵地。

  这位东风“少壮派”被寄予厚望。神龙公司16年管理经验,长期身处合资公司,擅长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对市场有深刻理解。业内曾有人惋惜,由于法国人早年的傲慢与固执,成立时间较早的神龙公司,丧失了市场先机,虽然近年出现向好势头,但作为中方一把手的刘卫东,即使个人能力出色,却不能受到公正的评价。

  但朱福寿并不这样认为:“神龙公司在最困难的时候,他经历过,这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一个管理者,如果能经历一个企业最困难的时期,他的体会肯定不一样,如果一开始就在一个很顺的企业做,赶上快速成长,那么他所做到的,未必是他的价值。”

  正是基于此,刘卫东被安排到了东风亟待弥补的自主乘用车短板。“当年神龙经历的那些失败与教训,在风神的发展壮大过程中,我是可以借鉴的。”刘卫东也这样告诉《汽车人》。

  “东风这几年发展的很好,而在风神自主品牌上的艰巨性,实际超出了我们的想像。这4年来,东风也很痛苦,所以包括机制上,还需要有更多改善。”他做出这样的反思。

  至于如何平衡东风风神与东风合资自主产品的关系,刘解释,按照上述“大自主”的3个层面,各有各的定位,而且,东风风神的海外之路也会启动。在东风汽车200万辆“十二五”大自主乘用车规划中,东风风神的销量目标将达到30万辆,资源共享后,东风风神新车型推出速度会快很多。

  但风神仅仅是其中的一个课题而已。东风乘用车品牌包括东风小康、郑州日产、柳汽风行、东风风神多个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产品,刘卫东的初步想法是,寻找共性,资源共享。研发、科技、新能源、零部件、销售网络??诸多领域,他都必须找到一条主线,将其一一穿起来,而这个主线,又必须符合企业与市场的现状。至少,挂东风品牌的乘用车,都要统一起来,发挥出协同效应。这也是集团下达的必须完成的任务。

  比如,4S店模式如何应对土地资源升值、城市规划进一步压缩的问题?在对台湾的考察中,刘卫东就发现当地市场基本都是大卖场,但维修保养领域基本都是共用。“这也就是说,他们的售后服务很专业,就连物流配送都很集中有序。而且你看家电维修,很多企业也不只是光做一个品牌,而是多品牌,技术的同质化已经越来越严重了。”

  当然,大陆不同于台湾,汽车也不同于家电。刘卫东目前希望能趋于前店后厂的分离,实现资源共享,至于是否会实现不同品牌的渠道合并,或者建立一个独立的销售公司,他坦言难度还很大,虽然这样的模式能够最大程度节约资源,更好提高网点生存能力,但因为各子公司股权关系、组织体系复杂,可操作性并不大。

  他还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东风自主乘用车要实现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共享,甚至在战略规划、平台技术以及采购协同方面进一步协同。这是一个很重大的调整。正如当年东风风神推出的时候,东风柳汽风行就遭受到舆论的提问,既然都推自主乘用车,那么其在集团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角色?现在,这些问题都会在集团层面实现统一。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

(编辑:路宁宁)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