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篇:不要让低质产品横行
由于国内汽车生产水平和国外相比仍然不高,为了照顾到大多数的汽车企业的生存发展,有关汽车生产制造标准的规定往往都比较低。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山寨企业可以活得不错,而一些优秀企业为了成本竞争需要,也走上了偷工减料、使用不环保材料、甚至生产有安全隐患的产品的道路。
最近有汽车企业负责人就说,中国汽车能否真正走向世界,标志就是能否真正进入欧美,用什么样的产品进入欧美。国家在积极地对2004版的汽车产业政策进行一些修改,业界的声音也希望提高中国汽车的技术标准。目前标准太低,浪费资源,标准提高有利于中国汽车技术的进步。这些标准很多,比如燃油经济性、环境保护的排放标准、安全指标、车辆的大小、重量等等各种技术指标。
现象一:宣传言过其实
一些合资汽车企业宣传自己的车型在国外达到了多少星碰撞标准,但这个车型其实在国内还没有做过碰撞实验,也不可能送去国外进行。这样的超前宣传,等于混淆了进口车和国产车的距离,在拉动销量的同时,也带来信誉上的隐患。此外,企业还会宣传该车型在国外如何销量第一,但是却并没有告诉消费者国产后的车型配置其实和国外的往往大相径庭。
提醒:导入中国的车型,和国外的相比,肯定有很多的差异,有的甚至是安全配置上的关键部件。因此对于所谓欧美日血统不要迷信。即使不能获得国外车型的资料,也要对相中的车型多做同类别的比较,在同等水平中选择安全系数更高、配置更齐全的,而不要以国外的口碑作参照。
现象二:环保不达标
近年来,不断有名牌厂家的新车被投诉车内异味太浓。在国外,甚至已经有厂家对此召回,但在国内却没有。实际上,对于异味的问题,国内一直也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标准,这使得厂家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在选用材料的时候,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可能是不环保甚至有毒的材料。但是销售店会宣传新车都是这个味,并建议花钱做除味消毒之类。实际上,如果材料有害,是不可能短期消除的。
提醒:如果车内有刺激性气味建议不要购买,选择没有任何气味包括香味的车才可能多一份安全的保障。
现象三:安全部件缩水
许多消费者反映,不少日系车缺乏后碰撞梁,而实际上,无论是欧美车还是日系车,为了尽可能地压低成本,不同程度都有减配的冲动。这些减少,可能是标准的降低,比如防锈时间缩短了,使用的钢材更薄了,导航仪的精度变差,还有消费者没注意的安全系统也不装了。结果消费者看到的是光鲜的外表,气囊的数量,但是却不知道该车的生命周期其实被缩短了。
提醒:如果把家庭用车看成是一件耐用品,建议消费者着眼于汽车实实在在的核心部件质量上。选车时宁愿牺牲一些舒适性、装饰性的配置,也不要放弃对安全、节油等方面的追求。新车购买后,应该到汽车经销商或售后服务站,咨询更多的汽车质量担保信息。汽车质量担保期内,不要做没有经过汽车生产厂家认可的改装,因为改装容易导致人为因素的故障发生,而汽车厂家不认可这种索赔。
文本导航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