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零部件如何“中国式突围”
卫教善
“现在主要问题是整车企业发展较快,但缺乏强大的国内零部件企业作为战略伙伴,高端零部件企业几乎全是外资独资和控股企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阳因此高呼,“别让零部件拖了汽车业后腿。”
进入“十二五”,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尤其是关键零部件进入突围期。更多业内人士已认识到,建设汽车产业强国需立足内资企业,但零部件配套尤其是关键零部件对中国汽车产业的瓶颈制约非常明显。
调查显示,目前内资零部件企业90%的市场份额和制造能力都集中在低端产品上,而其余10%涉足高端产品的内资企业绝大多数也都与外方进行了合资。自主品牌力量薄弱和关键零部件技术缺失的问题非常严重,跟不上整车发展的步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跨国汽车公司与其零部件企业已经形成同盟关系,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领域,外资控股和垄断趋势明显,产业控制力进一步增强。据统计,外商独资及合资公司在EMS发动机控制系统、安全气囊、ABS系统、三元催化器、电动天窗、空调系统、汽车座椅总成、电动玻璃升降器、照明系统、自动变速箱、高压燃料泵等系统和部件方面,控制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部分产品几乎全部为外资所垄断。
此外,我国汽车电子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要落后10到15年,在中国进口的汽车零部件中,大多是高利润、高附加值的整车关键件及高新电子产品等。
关键零部件的发展问题并非中国特有,在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发展初期也曾遇到过类似问题,其中美国就成立专门协调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之间关系的统一组织美国汽车行动集团(AIAG)。该组织总部位于大底特律地区,1982年创建,成员包括戴姆勒、福特、通用及其大约1500个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长期以来,AIAG 为汽车整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了一个唯一的平台以共同处理和解决影响全球汽车供应链的问题。
事实上,中国进行关键零部件方面的突围,有着此前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中国有包括一汽、上汽、东风、长安还有奇瑞、吉利、比亚迪、广汽、北汽、华晨等十家内资整车企业,形成了对关键零部件庞大的采购规模。而且中外合资汽车企业中方至少占50%的股权,从法律上来讲,在合资企业里中方在零部件采购配套等方面也有一定的话语权。中方应在合资企业中逐渐强势,这与解决关键零部件瓶颈问题相辅相成。
汽车关键零部件行业进行“中国式突围”,首先可借鉴美国组建中国的汽车关键零部件工业发展组织,吸纳更多的中国整车企业,打破国内零部件产业发展散、乱、差的局面,制定统一的关键零部件发展计划。
其次,组建专业的零部件资本运作平台,例如企业部分出资入股,部分吸纳海内外风险投资,组建以控股并购国外掌握关键零部件技术企业为目的的运作平台。
另外,采取多船出海战略和统分结合的方式,以掌握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打破核心技术的封锁和跨国公司的垄断为目的,展开关键零部件企业跨国控股并购,掌握其战略资源,保持其原有市场的同时,实现为国内主流整车企业配套。
这之外,还有一些可以细化的运作模式,例如参考美国汽车行动集团的运作模式,组建关键零部件采购平台,统一零部件采购的技术标准,规范国内整车企业与所收购关键零部件企业配套供应关系。再例如,建立类似丰田模式的整车零部件组织模式,所收购的关键零部件企业之间与国内整车企业之间相互持股,打造类似于丰田汽车公司的整零关系模式的供应链。
同时,控股海外关键零部件企业,不仅能掌握其核心技术和市场,而且可通过技术和产业转移,满足国内汽车企业需要。尤其,后期应推进所收购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向中国本土投资,实现技术和产业转移,借以解决中国整车企业发展中的关键零部件瓶颈。并且在新的基础和高度上,展开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的消化创新研究。
(作者为汽车政策研究专家、汽车工程师)
文本导航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