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汽车业界都在为“突破1700万辆”欢呼雀跃,说实在话,我一点也不开心。这并非一件好事,原因很简单,中国根本承受不了如此多的车辆,北京就是典型例子,现在的北京是一座名副其实、全天候的“堵城”。
与北京的堵相比,广州的堵远谈不上堵;广州再怎么堵,车速都在20km/h以上,北京不是,短短十公里的路程,堵上一小时并不出奇。所有人都在找原因。
许多北京车主在纳闷:为何九月前行车还好好的,怎么九月后一下子都变那么堵呢?量变引起质变,这道理谁都懂,但当它通过堵车生动地演绎出来时,任谁都高兴不起来。引发北京全城堵车归根结底就是车多,人人都在骂,骂完之余,该买车还是得买,该用车还是得用——在他们看来,马路上车太多,但自己车是个例外。
北京必须尽快治堵,这不但关乎民生,也关乎中国汽车市场形象——这顶“帽子”并非乱戴,而是确有其事。早些年,中国汽车在外国人眼里无外乎:低档、山寨。经过努力,这两顶帽子虽然还没有脱掉,但已有很大改善。随着吉利收购沃尔沃,北汽购买萨博部分资产,大多数国家已经认可中国汽车的实力,“物美价廉”成为中国汽车的新标签。
在这关头,假如“后院失火”,而且“火势大到不可收拾”,别人会怎么想?“后院失火”就是指北京堵车。越是汽车生产大国的首都,交通越是畅顺,管理越是规范。东京、华盛顿、首尔、巴黎、柏林等城市如此,实际行动证明,生产汽车和治理拥堵,并非不可同时实现,就看决心有多大。
笔者一朋友去过印度,回来感慨道:那里实在太落后了,国家落后,汽车业也落后!笔者追问是什么让他留下如此不好的印象?他琢磨了半天,最后冒出两个字:堵车!印度汽车工业不容小视,印度塔塔在世界汽车工业里的地位甚至要高于上汽和一汽,每年生产的车辆也是数以百万辆计,但就是小小的“堵车”毁了塔塔所有努力。北京每年接待外宾数以万计,假如让他们在路上堵个一小时或半小时,想必也会发出笔者朋友相似的感慨!
别让堵车影响了中国形象,别让堵车寒了老百姓的心。汽车仍是要生产,堵也一定要治理。中国不但要成为一个产车“高手”,也要成为治堵“能手”。假如中国治堵成功了,也将会给其他国家更多的经验,无形中也会为中国汽车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