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所说的新能源汽车上市绝对不是玩噱头,而是要真正向普通消费者销售,而且每年销量至少都要在千辆以上!”上周,上海汽车新能源汽车事业部总经理干频,宣布上海汽车将从今年底开始发动新能源汽车攻势。
如果上海汽车的新能源汽车战略计划能够逐步顺利实施,这将是国内汽车集团中首个具备足够市场“杀伤力”的新能源车攻势。在上海汽车新能源汽车研发基地及上海汽车新能源汽车远程控制中心、加氢站和充电站等诸多“行业机密”首次公开展示之后,上海汽车或许能够走在前列。
未来五年新能源战略
“牛皮不是吹的”,任何厂家让人信服的新能源战略,都必须有与具体时间节点相结合的产品的推出。在这一点上,上海汽车的新能源战略同样非常清晰。
“今年底,比现有车型节油达20%以上的荣威750中混混合动力轿车将上市,该款车将主要争取公务用车市场;2012年底,荣威550插电式强混轿车将投产上市,按照国家现行新能源汽车补贴,该款车上市时将可获得4.8万元的财政补贴;2012年10月份,上海汽车100%自主品牌的纯电动轿车将上市,而且上海汽车还会把荣威550插电式强混轿车和纯电动轿车的上市时间尽量往前推。”上周,干频向南都记者介绍。
上海汽车今年底将上市的荣威750中度混合动力轿车,是 在 荣 威7 5 0(1.8T5A T)车型基础上,通过采用BSG系统(皮带传动的启动发电一体机)开发而成的一款混合动力轿车。该技术方案可实现除纯电驱动以外的所有混合动力功能,实现综合节油率20%左右。
荣威550插电强混混合动力轿车,则是在荣威550车型基础上,采用上汽研发的1.5V CT发动机和双电机扭矩协调混联式插电技术方案,自主开发混合动力控制软件和电驱变速箱而实现的,测试数据表明,该款车纯电续驶里程达到50公里,N E D C工况(新欧洲行驶工况)节能50%以上。
而上海汽车同样正在加紧开发的纯电动汽车,是一款A O O级两厢三门小车,其动力系统采用了约18千瓦时的锂离子电池系统和47千瓦的电机,60公里匀速工况可实现150公里以上的续驶里程。至于在燃料电池轿车的开发上,上海汽车目前已实现40辆第二代样车的开发。2013年,上海汽车将完成第三代燃料电池汽车的开发,并且有50辆车型作为公司指定人员的公务用车。到2015年左右,上海汽车将完成第四代燃料电池轿车的开发,此时燃料电池轿车的成本将大大降低,届时上海汽车将在国内指定城市投放1000辆以上燃料电池轿车。
关键零部件制约真正产业化
“今年我国汽车销售将超过1700万辆,原来行业估计2020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2000万辆,但现在看来,2015年时即可达到这一目标”!干频感慨道。但是,中国车市的快速发展,也对能源尤其是石油提出了严峻挑战,中国平均单车油耗水平要比世界先进水平低30%左右,而且在排放领域,国际先进水平都已经达到欧V、欧V I标准了,而国内不少车型连国III水平都达不到。
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汽已明确了公司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贯彻国家能源战略,瞄准汽车驱动电力化趋势,在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升级和示范运行的同时,重点加快推进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产业化。截至目前,上汽已探索开发了8款新能源汽车,包括在荣威750基础上开发的“上海牌”燃料电池车和混合动力车,在领驭基础上开发的“领驭”牌燃料电池轿车、君越混合动力轿车、燃料电池大客车、二甲醚大客车、混合动力大客车和超级电容大客车。
“目前国内不少厂家都宣称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已经上市了,上汽为了研究需要,也需要购买竞争对手的车型研究,但遗憾的是,目前市面上并不能真正地买到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干频遗憾地表示。而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目前国家和不少地方的补贴政策已经出来,但真正能上市销售尤其是直接销售给普通消费者的车型却非常罕见。“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开发还没有到位,由此造成了新能源汽车不是成本太高,就是某些关键技术仍然不成熟!”干频表示,“而新能源汽车开发成本太高,也与某些关键技术方案不成熟密切相关”。
攻关新能源关键技术
简称为“三电”的电机、电控和电池,都是最为关键的攻关领域。自2009年初以来,通过上海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等诸多子公司的组建,上海汽车正在加紧攻克“三电”的难关,而且在某些领域已有突破。
上海捷能成立于去年年初,注册资金6亿元人民币,总投资20亿元,其中上汽持股90%。上周,上海汽车技术中心副主任、上海捷能总经理朱军向南都记者表示,上海捷能对于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动力系统集成和控制集成开发,目前已取得进展。电控方面,上海捷能已建成60人左右的研发团队,该团队进行的荣威750中混项目,通过优化标定后已达到预定燃油经济性、动力性、舒适性和排放的综合平衡,实现了20%节油率目标。在电机及电驱动方面,上海捷能已形成整车应用能力、电机设计能力和电机控制能力。
此外,上海捷能研发的可灵活实现串/并联混合驱动和油/电驱动自动切换的E D U电驱变速箱,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朱军上周表示,电控系统方面,今年上海捷能将形成50%的自主开发能力,2011年实现70%的自主开发能力,2013年左右形成90%的自主开发能力。而在电驱动(包括电机、电力电子和ED U )方面,上海捷能将在2013年左右形成应用开发和改进设计能力,并于2015年要形成完全自主的开发能力。
对于在业界更为关注的电池系统方面,上汽建立了工程应用开发能力、动力电池及模块验证测试能力和电池系统集成能力。2009年12月,上汽与美国A 123公司按照51:49股比成立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开发、生产和销售车用动力电池系统,并提供技术服务和其他售后服务。上海捷新总经理李原上周向南都记者表示,公司预计2012年建成投产,初步形成年产6000套规模,并于2015年建成年产15000套生产线。“而且公司的电池系统不仅向上海汽车销售,也向其他的汽车厂家销售。”
南都记者 朱中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