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版>新能源> 2010全球汽车论坛专题 >正文

吉利杨学良:新能源车补贴额度和销量成反比

原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6日 14:15   新浪汽车 字号:

  新浪汽车讯 在“在变革时代塑造行业的未来”的主题引领下,首届全球汽车论坛今日在成都召开。新浪汽车第一时间采访了吉利公关总监杨学良,聆听其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路径的看法和建议。

吉利公关总监杨学良

  新浪汽车:我们就产业问题谈谈您的看法,我们吉利动作很大,国外国内都有,就是产业并购这方面吉利的战略思路吧,还有从我们自己的企业,我们看一下中国现在的产业作并购这条路走得好不好,现在您谈一下看法?

  杨学良:吉利做并购肯定是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购的对象肯定能和我们实现优势互补,这是两个大的原则。第一:并过来确实能够提升我们品牌、技术、产品质量、市场渠道等等。第二:他并过来之后确实能帮助我们提升市场竞争力。DSI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锰铜的经典出租车也是一个全球知名的品牌,中誉也有他们的改装车领域的能力、经验和设施,如果吉利还做并购或者重组肯定会遵循一样的原则。当然如果以上市公司平台去并购的话,还要符合上市公司的规范。

  中国目前整个汽车行业的兼并重组应该有两支手,一只是市场这只手,要以优胜劣汰、优势互助的市场机制去整合,最后实现做大做强。现在中国汽车产业格局还是比较分散的,中小的汽车生产厂商还比较多。第二就是政府这只手,或者说行政这只手。因为我们有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做大的并购重组需要得到政府部门批准。可能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还需政府部门牵线搭桥,行政这只手还是有很大帮助的。要好好研究,让这两只手都充分发挥作用。真正想使整个行业竞争力提升的话,市场这只手的力量要发挥得更大一些。

  就是要有一个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然后有企业之间自由组合,自主自愿地组合这样比较好一些。政府可能在政策制定、产业协调、整体布局上面去做协调和发挥推动作用。兼并重组是接下来几年十几年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毕竟汽车行业是一个相对传统的行业,是一个技术、资本、人才高度密集的行业,一定要有规模效益,有规模才能摊销成本。目前相对比较零散的状况还不利于中国造就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所以兼并重组可能在接下来一二十年会持续下去。现在尚不能判断有多少家企业会胜出,我个人感觉会有几家规模比较大,如果以十年,二十年考量的话,年产量在三、五百万的企业会有几家。然后还有几个做得非常有特色的、独立的、规模相对较小汽车制造商,他对汽车整个格局是有利的补充,几大几小的格局是迟早要形成的。具体几大几小我不知道,花多少年实现这个格局我也无法判断,但最后不会超过十来家。

  新浪汽车:我们的规划也是进入这几大几小的格局吗?

  杨学良: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规划,没有清晰的认识一定几大几小,我们一定在那几大几小里面。我们制定了到2015年年产销两百万辆的目标,我们会朝着这个目标走,两百万辆是参与全球竞争的起跑线,你不能达到两百万不能成为真正意义尚的全球制造商。可能随着行业的逐渐的发展,这个起步价还会提高,所以我们就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我们希望能把自己打造成在中国和全球的汽车格局中具有长久生命力和活力的的企业。

  新浪汽车:另外昨天新华社发的一个消息,说美国钢铁协会发的一个声明,说中国新能源政策有保护主义,要让世贸组织关注,你是怎么看这件事情的?

  杨学良:关于世贸的规则我不太懂,我个人看法我觉得新能源车推的力度要大,就是一定要做造势或者前期市场导入,这个时候确实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广,需要媒体烘托环境,让消费者有接受的意识和意愿。一方面我们需要高调的推广,另外一方面还要扎扎实实做实事,新能源汽车真的要普及的话,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要走,还有很多技术、标准需去踏踏实实去做。

  比如说像电池、电机、基础设施,充电站,还有电池回收等问题。这个概念和方向是要热炒的,这个我是支持的,大家把它炒得越热越好。但不要因为炒得热而头脑发热,下面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我觉得需要让产业格局中的各个相关方都热情,不能政府一头热,媒体一头热,要参与的企业和产业上下游企业,包括电池商、充电站建造商等都积极参与到这个当中。我觉得还是既要有政府的大力主导推广,同时要发挥市场机制的效益,真正让产业、对企业、消费者都受益,这样大家才会去推,这是我个人的看法。还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但是要不断的持续去推。至于产业政策是不是有垄断的嫌疑我还没有研究过。我不知道在世贸WTO的框架下是不是有对新能源车的规范性的法规。约定该怎么去做,他凭什么说我们有垄断的嫌疑呢。

  新浪汽车:他说补贴过头了,优惠过多了。

  杨学良:但是全球都在补贴啊。我觉得补贴这个还是行政手段,政府拿钱补贴,这个确实表现了政府对推广新能源车的决心和力度,但是补贴这个东西不是死的,就是前期因为量比较小,你可以用高补贴,真正有一天新能源车中国一年卖一百万辆或者两百万辆,补贴就会相对少一些,那个时候随着产能的上升,电池成本会下降,充电站数量的增加,车的价格会下降,补贴自然就会降低的,这是一个市场机制。我觉得这个有点站不住脚,这个多和少的标准是什么,没有,这个是跟量成反比的,量越少它越高,量越高它就越少,我觉得这是将来的趋势。

  新浪汽车:现在产能这一块的话题,你对发改委提出的产能过剩怎么看?

  杨学良:关于产能又两点,规划产能或者理论产能和实际产能总有差距的,我仍然相信市场机制的。打一个比方说,一个企业规划了到2015年具备150万辆的产能,但是这个产能的释放是逐步的,它是根据市场的表现逐步调整的,并不是有这么多产能我都要付诸实施。既使有150万的产能,也可以以生产120万或更少,这个也有可能的,总不至于到最后汽车市场需求大的时候,供不应求,生产不出来。这种问题是出项过的,导致消费者要等车,加价提车,这些都不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表现。这种市场最好留给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去解决。

  政策制定者应该做的是预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持续程度,中国汽车消费保持多少的增长速度,能持续多少年,哪些是行业新的增长点,消费者更倾向于什么车型。汽车增长是一个复杂的东西,限制因素还包括汽油的价格、城市交通状况等。这个是应该考政策性引导的,究竟产能规划多少或者建设多少,还是留给市场主体去决定,这是我的观点。所以两个观点,一个计划产能或者理论产能跟实际产能不一样的,并不是我计划了一定要投产。然后另外一个就是说产能在目前这个阶段更多的交给市场竞争的主体去做这个决定。政策的制定者更多的做给企业的引导,强制性的东西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我看有媒体和博主写文章反驳政府的说法,过去十年都有产能过剩的顾虑,恰恰赶上高增长的十年,基本下来是产能不足。我不所以大家都要反思以前的经验,然后做未来的整体规划。当然我们绝对不希望市场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要把政府的政策引导和企业的自主决定很好的协调,统一发展。

  新浪汽车:好的,谢谢你。

(编辑:)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