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版>政策法规>正文

限制二次购车 难以根治“塞车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6日 08:41   南方都市报 字号:

  新闻摘要

  近日北京市交通委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北京机动车总量已达436.4万辆,小汽车出行比例已达到34.2%。今年上半年是北京历史上机动车增量最多的半年,半年增加了34.5万辆!

  机动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北京交通的拥堵程度,现在北京早、晚高峰路网平均速度为24.2km /h和22km /h,与2009年同期相比车速分别降低 3.6%和4.8%。对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所长赵杰认为,北京市机动车数量增长的趋势难以出现大变化。要缓解交通压力,可借鉴国外经验,如严格发放车贷、限制家庭拥有第二辆车、再次大幅提升停车费等。

  [跟帖]

  网友

  “一粒尘埃”

  对我来说,坐公车比自己开车时塞车更痛苦。我家跟公司距离有40多公里,乘公车上班除了堵车外,还得在车厢里练习“金鸡独立”。所以尽管开车辛苦,我还是没有其他选择。

  市民

  “陈先生”

  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疏导永远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一味提高用车、养车成本虽可以缓解交通压力,但会明显降低车主的幸福感,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才是治本之策。

  点评: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在增加市民出行便利度的同时,也令得城市交通日益臃肿,塞车成为各大城市路面的一道共同“风景”。近几年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都在出招缓解交通压力:北京今年4月份推出了重点区域停车费调价、尾号继续限行等方式来疏堵,近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所长赵杰还希望通过严格发放车贷、限制家庭拥有第二辆车等方法来缓解交通压力;而上海则采取了车牌拍卖等方式来减少马路上的机动车数量。

  笔者很赞成赵杰所长的观点:北京市机动车数量增长的趋势难以出现大变化。不只是北京,目前中国大城市都有这样的困惑,因为现在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不足50辆,汽车市场仍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外一方面,消费观念的升级也令很多市民产生了“提升旅游便利度”、“会客更体面”等想法。因此车牌拍卖、限购等方式虽可抑制部分消费者的购车需求,但无法改变中国各城市机动车快速增长的大势。

  仔细观察可以看出,目前各大城市治理“塞车病”的方法,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但每一种措施都带有明显“副作用”而受到诟病。很多市民将无法彻底疏堵的原因归结于中国的公共交通路网不够发达。的确,欧美发达城市不仅地铁、公交路网完善,而且市民可以通过转乘城市轻轨、城际铁路等其他交通工具轻松到达周边其他区域,大家有很多不需要开车的理由。但在中国的大城市,很多时候乘坐公车、地铁会被挤成“沙丁鱼”,这给了车主坚持开车出行的理由。

  不过机动车急剧增加与城市容纳能力不足的矛盾形成有其历史原因:目前各大城市的路网规划都是在多年前形成的,现在的人口密集度、机动车保有量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想对交通设施进行完善,就好比在一张已经完成的画卷上进行二次创作,路网的改造、优化工作因此变得极其复杂,“塞车病”也成了一项难治的病。

  实际上,目前二三线城市的交通压力也初露端倪,希望地方政府能够吸取一线城市的经验教训,尽早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不要等到交通压力沉重时再“亡羊补牢”。

  林辉莹

(编辑:哈维)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