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戈
笔“戈”墨舞
今后汽车刺激政策开始由“一刀切”时代迈入“区别对待”时期。
6月初,《关于印发“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1.6升及以下乘用车)推广实施细则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推出后,谁能进入第一批名单,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而一份网络“山寨”版名单的出现,则引起了更大的讨论。
从目前的争议来看,该项政策主要存在两点:一是政策补贴的3000元是否过于少?能否取得政策本身设定的效果;二是补贴金额的方式,间接补贴能否有效传递到消费者身上?持怀疑观点者认为,1.6L及以下排量的主力军是“1.5L至1.6L”,该级别车型价格往往在10万元左右,3000元的补贴额度过小,并且未能进入名单的竞争对手,可通过正常的市场让利消化。反之,持支持态度者表示,政策的有形之手屡试不爽,能激起消费者以及车企对节能小排量车的重点关注。此外,3000元的补贴不能单独看待,与购置税的优惠相加,金额已经超过去年减免5%购置税等等。
可以说,外界的观点真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目前,该项政策尚未正式实施,市场的反应如何也无法得知,只能拭目以待。然而,抛开补贴金额的争议以及补贴方式的争论,《通知》的推出,笔者认为更大的意义在于,今后汽车刺激政策开始由“一刀切”时代迈入“区别对待”时期。
去年,在汽车市场一片萧条的大背景下,国家出台1.6L及以下排量车型购置税减半的政策,汽车以旧换新、汽车下乡三大政策,有效拉动汽车市场,其中小排量车市场贡献力度最大。但是,三大政策的效果不一,汽车以旧换新由于实施条件过于苛刻,一度被市场所抛弃。而效果最为明显的1.6L及以下排量车型购置税减半的政策,也被指出未能有效促进节能小排量轿车的发展,因为各大车企的技术参差不齐,部分排量小的车型并非节能。
本次《通知》推出,强化对节能小排量车的支持,改变了政策划分过于简单,合理性不足的缺点,通过详细的技术参考,多重筛选,对拥有优势技术的企业进行扶持。一则拉动市场;二来鼓励车企开发更多节能技术,吸引车企将更多技术研发的精力放在小排量节能汽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