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升级”,即改变现有状态和格局,在技术、规模以及品牌等中国汽车业长期以来的短板上,寻求突破的举动。很显然,升级将是跨越性的,也是全方位的。
于是,在备受瞩目的两会期间,汽车产业升级被多数参会的汽车行业代表委员以提案或议案的形式摆上了桌面。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长城汽车总经理王凤英等,无不将产业升级话题作为提案或议案重点。当然,先于提案议案出现的,是部分企业“升级”举动的逐渐实施,而借助两会,企业们正准备将“升级”进行到底。
规模升级篇
长安集团狂热收购 资金缺口仍现隐忧
整整忙碌了一年的徐留平,终于轻松又兴奋地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2月9日出炉的中汽协汽车产销数据显示,长安汽车集团在2010年的第一个月挤掉了东风和一汽,登上了中国汽车集团排名第二的位置,作为长安集团总裁,徐留平觉得“很有面子”。
不过,仅仅一个月的数据并不足以让徐留平高枕无忧,为了一场彻底的胜利,长安开始了更大的“豪赌”: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长安集团将在2010年实施业务整合、兼并重组、合资合作、跨国收购和资本运作等五大战略,实现产销规模的跨越式升级。
逐渐的,眼花缭乱的动作也在另一个层面上挑战着长安汽车集团的极限。
并购风云涌
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集团副董事长尹家绪还在完善着自己的议案。多年来,在尹家绪的议案中,汽车产业整合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分量。
而在尹家绪着眼于整个汽车行业整合大局的同时,长安集团总裁徐留平则正在加紧实施具体的整合并购细节。据长安集团的一位内部人士透露,长安集团将在2010年对两到三家国内具备一定规模的汽车企业实施并购,目前正在洽谈相关事宜。
对此,长安集团高级经理赵雄武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却一再表示:“不清楚相关情况。”但《中国经营报》记者随后从长安集团了解到,上述收购思路已经在不久前长安集团的第二届第二次董事会上明确了。
那么,究竟谁将成为长安集团的“新宠”?2009年11月,中国兵器装备集团(长安集团母公司,以下简称兵装集团)对中航汽车进行重组成立了新长安汽车集团之后,长安集团已经将国内除上汽通用五菱外最具有实力的两家微车企业(哈飞和昌河)进行了整合。显然,微车领域已经没有适合长安胃口的对象,考虑到乘用车企业的整合难度,徐留平的目光或许将先锁定长安集团相对薄弱的重型商用车领域。
目前,长安集团在重型车领域只有一家太原长安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但该公司规划产能只有5万辆。那么,长安将把谁弥补进自己的重型车短板?其实,这个并购对象早在2009年就已经露出了端倪。当时,兵装集团人士曾对《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按照国资委的重组计划,兵装集团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以下简称兵工集团)将会整合,兵工集团拥有在重卡行业享有一定地位的北方奔驰重卡,这恰恰是长安集团垂涎的对象。
自从1999年兵装集团和兵工集团分家后,两家企业最近出现了十几年来从未有过的亲密。两家集团总经理先是共同出现在2月9日的团拜会上,后又于2月26日在一个公开场合互相通报了2009年的主要工作情况和2010年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一系列“罕见”的亲密举动,似乎正在预示着国资委拟定重组的两家央企开始了最后的准备工作。“一旦两大军工企业重组,长安集团势必将整合两大军工集团的汽车资源,长安集团在商用车领域的实力将大大增强。”爱建证券分析师龙春说。对整合的可能性,北方奔驰市场部相关人士仅表示“不清楚”便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资金链危机
实际上,长安如此积极地进行重组扩张,还来源于2009年那个与长安集团失之交臂的机会。
2009年11月,哈飞和昌河被重组进了长安集团,借此,徐留平认为长安将在2009年成为仅次于上汽的中国第二大汽车集团。然而,最终数据表明,东风和一汽依靠不到8万辆的优势,将长安集团挤到了第四名的位置。虽然2010年1月份的数据已经让徐留平“圆梦”,但暂时的“上位”或许并不能让徐留平觉得牢靠,长安后续的重组计划势在必行。
然而,看上去恢宏的并购重组计划,却也在不断考验着长安集团的资金链。
2月11日,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000625.SZ,以下简称长安汽车)公布了公开增发方案,拟募资40亿元,投资生产线扩能改造项目、小排量发动机产业升级项目以及自主研发能力建设项目。
对于长安汽车雄心勃勃的增发计划,证券分析人士却保持谨慎乐观。“现在长安汽车股价在12元左右,估计增发价格也在此附近,从目前汽车股弱势格局看,为维持增发价格,长安汽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东兴证券分析师于特说。
不久前,重庆市相关部门还对外透露了长安正在筹划轿车第二工厂项目,该项目一旦启动,长安将面临更大的资金缺口。而且在整合了中航汽车之后,长安集团还需要投入巨资对哈飞和昌河的汽车资产进行进一步的整合。
资金缺口考验着长安集团的同时,其旗下核心企业长安汽车的负债率也在陡升。财务数据显示,截至到2009年9月30日,长安汽车的资产负债率从2008年的49.84%猛升到57.94%。
显然,在国家鼓励汽车企业做大做强的背景下,长安集团也驶入了疯狂的扩张道路。但不断扩大的产能和不断拔高的目标,让业内人士感到担忧。难道为了第二名的宝座,长安汽车集团可以不顾一切扩大产业规模吗?这或许是长安集团以及徐留平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