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
12月23日,吉利宣布已与福特汽车公司就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并预计将于2010年第1季度与福特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在获得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后,预计于第2季度完成交易。双方将围绕法律文本和融资的最终确定以及政府审批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这意味着,吉利收购沃尔沃在协议的层面接近完成。
我将吉利收购沃尔沃视为中国汽车产业海外并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前有上汽收购韩国双龙,但那与其说是一桩商业交易,毋宁说是一起政治婚姻,上汽收购双龙,在商业利益上一开始就是负数,但地方政府官员似乎热衷于促成这起没有任何商业价值的,以求得某种政绩方面的良好数据。当然,这起交易屡屡被人提起主要是将之视为中国汽车业并购的经典失败案例,刚刚完成的时候也曾经轰动一时,被视为中国汽车业出海的标杆。
对于吉利收购沃尔沃,很多人之所以不看好,除了有上汽收购双龙的“毒树之果”的前车之鉴,更多的则认为吉利与沃尔沃门不当户不对,一个是在中国市场都只能占据低端的平民品牌,而另一个则一直被视为国际汽车市场的贵族一员,所以吉利的收购企图一度遭到了沃尔沃高管和研发团队的抵制。但在我看来,吉利收购沃尔沃,尽管直观来看是一桩似乎很不靠谱的交易,其实孕育了很多似乎注定要成功的元素:首先,吉利民营企业的身份,让中国国字号企业在海外收购中屡屡碰到的最大的“政治障碍”减为最小,中国国字号企业近年来在海外的碰壁和挫折,和其国企身份有很大的关系;其次,吉利作为一个从中国绝大多数国有汽车企业的“丛林”杀出来硕果仅存的两家民营汽车生产企业之一,已经用实际的业绩证明了自己的理想和生存能力,甚至证明了自己创造奇迹的能力;第三,不同于腾中收购悍马的迷局,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战略意图非常简单,李书福看中的就是沃尔沃的高端和品牌,其通过沃尔沃提升吉利基因的意图一目了然。而简单的战略意图是并购成功的先决条件,而中国很多企业在海外收购的时候,在战略上含混不清,有些甚至为收购而收购;第四,吉利的当家人李书福是决定这起收购能够成功的最重要一环,他的勇气、胆识和执着让沃尔沃看到了生存下去并且东山再起的希望,而不是下嫁的屈辱。
应该说,今年中国汽车业热闹非凡,有很多事件值得关注,比如,在全球汽车业普遍过冬的情况下,中国汽车产销两旺,成为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和销售大国,到年底销售突破1300万辆已是定局;另外,腾中收购悍马,更是引发全球关注,而北汽雄心勃勃收购欧宝败北,随机成功收购萨博(据说是非核心知识产权),等等,都让外界对中国汽车产业改变全球的产业版图充满了想象。但事实上,真正能够作为标志性事件的,只有吉利收购沃尔沃,其他的似乎意义都不大。就拿1300万辆的销量而言,第一产销大国背后,却是自主品牌所占比例只有可怜的30%左右的残酷现实,而核心技术的缺失,零部件制造和研发能力的严重不足,都无法改变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现实。而吉利收购沃尔沃,在某种程度上却悄然孕育着颠覆中国汽车产业现有格局的基因。
很显然,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目的,绝非为收购而收购,其通过控制沃尔沃,进而将其改造成为自主品牌,并通过沃尔沃强大的研发能力提升中国汽车制造的技术含量的意图非常明显,而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零部件一直被视为中国汽车业的三大软肋。长期以来,由于汽车产业国企独大,加上汽车生产牌照的难以获得,让汽车产业的地方保护色彩非常浓厚。在国企、合资品牌的夹缝中,吉利、比亚迪等民企要想通过兼并国有汽车企业,难之又难,他们只能将触角伸向海外,欧美市场对中国“国字号”汽车业收购行为的抵制无疑给了民企机会,通过民企收购诸如沃尔沃等在品牌和技术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生命力的生产线,在某种程度上很可能整体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竞争力。而且,一旦吉利等民企收购成功,发展成为可以和国字号抗衡的一条鲶鱼,将大大改变中国汽车产业目前低层次竞争,甚至假竞争的格局,而汽车价格与国外比较仍显太高的局面也望彻底改变。
吉利宣布收购沃尔沃成功在即,笔者注意到工信部也表示已将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上交国务院,核心是鼓励汽车业的兼并重组,提升行业集中度。的确,中国不仅现在是全球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更是全球拥有汽车生产企业最多的国家,在汽车生产大国里是产业集中度最低的,但这种格局的形成和地方保护主义不无关系,要改变恐怕很难,但一旦吉利、比亚迪等民企成长起来,势必会加快这种步伐。
很多人认为吉利收购沃尔沃是“高攀”,其实,沃尔沃被吉利收购,是沃尔沃最正确的选择,沃尔沃得到的“公主之吻”不仅仅是吉利和李书福,而是整个中国庞大的汽车市场,也只有中国这样的市场,才可能让沃尔沃有重新崛起的可能。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