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比亚迪的内忧外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30日 09:53  环球企业家杂志

  内忧外患

  让王传福头痛的,还有无可回避的专利问题。

  电池行业的职业选手们已为比亚迪日后的扩张构造了一道无形的铜墙铁壁。这些强有力的竞争者包括:拥有原料专利及Carbon Coating制程专利的加拿大企业Phostech Lithium公司(德国南方化学下属子公司);美国A123公司则是Small Particle Size制程专利的最佳代表;取得了部分Carbon Coating制程专利的美国Valence公司。其中以Phostech最为活跃,他们早已对中国市场明察秋毫。

  三家公司为了取得可能改变电池、汽车和所有动力相关产业生态的磷酸锂铁正极材料的专利主导权,早已在国际上大打跨国专利战。宣称对此拥有专利的Phostech公司对A123和日本NTT公司提起诉讼,索赔金额高及十亿美元。“这些专利保护非常严密,涉及到材料、工艺和结构,突破并不容易。”何祚庥说。

  “我们非常在意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会按照企业的正常行为来做。”Phostech高级市场总监陈卫对《环球企业家》说。尤其是,2008年Phostech在中国已成功申请碳包覆这项最基础的核心专利。这在电池行业引起了巨大恐慌。比亚迪等十余家中国厂商正联合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对之提起专利无效请求。“但这并不容易。”众达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律师柯恒说,“比亚迪应该最大限度了解对手专利的弱点,选择专利互换、授权或者私下和解的方式。”本刊在调查中发现,比亚迪在美国其实已经申请了23项专利,但多数集中在车辆外观等方面,在动力电池领域的专利寥寥无几。“如果进行全球市场销售,我奉劝中国制造商从专利拥有者那里获得许可。”“磷酸锂铁之父”、美国德州大学力学工程教授约翰·古德伊夫(John B. Goodenough)对《环球企业家》说。

  一个悲观的消息则是,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开展的证据收集工作进展极为缓慢,恐怕很难赢得这场官司。但对于立志“在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的王传福来说,毫无疑问,他必须赢得这场看似不可能的胜利。显然,面对那些跨国巨头,王若想复制与鸿海之间“商业机密”诉讼的反转剧,可能性极低。

  曾考察过比亚迪公司的美国铝业亚太区兼中国区总裁陈锦亚,则强烈感受到了比亚迪电动车产业化最大的危险——王传福一开始就寄希望于低回报、量大的方式迅速打开电动车局面,但这种想法并不现实,高技术、低回报的模式无法长期支持比亚迪的后续业务,而比亚迪的品牌还无法强势到让消费者购买高溢价的水平。在陈看来,王必须懂得量力而为,控制自己的欲望,明白多处着力是可怕的。

  事实上,王传福也试图借助外力。今年5月26日,大众汽车证实称,已与比亚迪就双方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准备在混合动力和由锂电池驱动的电动车领域探讨合作机会。王希望与大众这类公司建立起联系以解决一些难题,但这种联盟关系相当脆弱,“很显然,大众并不希望比亚迪即卖电池,又卖汽车。”陈锦亚表示。

  而就产业化而言,最大的阻碍则是中国混沌不清的新能源汽车整车补贴政策。如果无法获取政策补贴,首当其冲的是高昂的产品售价问题无法解决。王建均坦承,即使能够做到5万辆的规模,整个DM系统成本降低也非常有限,只能降低一万多元,“政策因素要远远大于市场因素,F3DM能够销售多少取决于政策支持力度。”

  由于涉及各方利益,使得比亚迪游说政府获取支持并非易事。如果政策一旦出台,势必将掀起新一轮行业洗牌。一些在电动车研发上尚不成熟的企业将被市场所淘汰,而这意味着大量传统汽车的产能闲置和零部件体系的大逆转,比如内燃机和变速箱的生产商可能订单锐减。其涉及的产业规模动辄数万亿元。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是政府考量的首要问题,更何况传统汽车既得利益者、拥有巨大力量的合资和国有汽车公司也会影响政策的制订。邱恩超认为,比亚迪电动车至少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陷入尴尬境地。

  另一个问题则是工信部、科技部即将上演“路线之争”问题。在新能源车方面,前者似乎更青睐于与外资合作,后者则一直高举“自主为先”的大旗。工信部今年4月初还主持召开了高规格的“2009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这次论坛上,日产汽车成为最大的受益方。按照协议,日产将成为制订中国电动车行业标准的唯一主角,并为工信部制订包括充电网络建设和维护的行业标准。这对于日产日后的发展有着至为重要的意义。而即便是科技部,据说高层对比亚迪曾大力鼓吹的铁电池(即磷酸铁锂电池)“不以为然”。

  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川恒彦谨慎地将电动车春天设定为2014至2015年。他认为,比亚迪设定的两年内卖出2万辆F3DM并不现实。由此,比亚迪将面临核心零部件缺乏引发的交货周期延误和价格居高不下的难题。

  “比亚迪肯定是日产的竞争者,但却是另一个层面的竞争对手,他们的价格区间和日产并不相同。”中川恒彦对《环球企业家》说。他认为,电动车全球价格体系将参照既有的价格体系:欧美最高,日韩次之,最后才是中国制造商。

  曾几何时,将“低价策略”奉为法宝的王传福,对所谓“专利”嗤之以鼻,对技术更是迅速“抄袭”、“模仿”,为此,他还与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交恶至深。在今年5月的股东大会上,郭甚至抛出了质疑巴菲特的“三问”:巴菲特与比亚迪合作是否有违诚信?巴菲特敢不敢驾驶比亚迪电动车上下班?巴菲特凭什么判断比亚迪的潜力?

  在听完郭台铭的“三问”后,芒格充当了王传福的“挡箭牌”,“我认为这个人正在这个世界上做出伟大的事情。”不过,当股神及其搭档透过比亚迪赚得盆满钵满之后,在电动车领域骑虎难下的王,还会指望谁来为自己挡箭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大道无形)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