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53+7>100000000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30日 08:14  汽车商业评论

  中国汽车工业从零到跨越年产300万辆用了53年的时间,而从年产300万辆到跨越年产1000万辆则用了7年时间

  滕伯乐(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1949年10月,中央重工业部机器工业局筹备组开始筹备建设汽车工业;同年12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会谈,商定苏联援助中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156项),其中包括建设一个汽车制造厂。

  显然,中国汽车工业的起点从筹备开始(1949年10月),几乎是与新中国诞生同期的。此前,中国只有汽车修理和为数不多的汽车维修配件仿制生产。如果按一汽建设开工(1953年7月)和第一辆国产汽车生产下线(1956年7月)的历史年代结点为标志,则分别是中国汽车工业诞生56年和投产53年。

  中国汽车工业筹备与新中国建立恰逢同一个年份,足以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政府部门对汽车工业的深情关切、寄予厚望;与世界汽车工业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汽车工业建设晚了半个多世纪,但是同中国工业建设领域的其他产业相比,还是属于首批同步安排的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中国汽车人为此感到骄傲,也深感肩负重任。

  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汽车工业从缓慢增长、提速增长、快速增长到高速增长,经历了年产量跨越100万辆、200万辆、300万辆和1000万辆的四次突破。

  历经43年,年产量跨越100万辆

  以苏联援建的第一汽车制造厂1953年7月15日开工为标志,开启了建设中国汽车工业的伟大创举;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生产下线,结束了中国自己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为了改变单一车型品种生产的局面,一汽率先着手参照外国样车自行设计轿车,经过勤奋实践,在1958年5月试制成功国产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送到北京中南海向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献礼,毛泽东主席等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观看试坐,毛泽东主席高兴地赞许说:“坐上我们自己制造的小轿车了。”

  1958年7月,一汽试制成功国产红旗牌高级轿车的第一辆样车,1959年9月,35辆红旗牌高级轿车发送北京,其中6辆参加国庆十周年游行、2辆红旗牌敞蓬轿车提供国家领导人阅兵乘用,成为载入中国汽车工业史册的一个重要篇章。

  1950年代后期、1960年代初,北京、上海也相继参照外国样车自行设计、试制和生产国产轿车,一汽自行设计、开发解放牌三轴越野汽车,南汽仿制生产跃进牌轻型载货汽车,北汽自行设计试制生产北京牌轻型越野车,济汽参照外国车型试制生产黄河牌重型载货汽车

  1960年代后期,在实施中央“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和“建设地方工业体系”政策的过程中,汽车生产布点掀起热潮,遍及全国各地,几乎都是仿照国产车型重复建设、重复生产。

  在国家实施“调整一线、建设三线”的工业布局和“三五”计划总体部署中,采取国内自行设计、国内自制装备的“聚宝”和老厂包建新厂、小厂包建大厂的“包建”方法,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为“东风汽车公司”),并相继安排建设四川汽车制造厂(现为“上汽依维柯红岩”)、陕西汽车制造厂(现为“陕西重汽集团”)和陕西汽车齿轮厂(现为“陕西法士特”)。

  1970年代前后,改装客车、专用汽车迅速兴起,形成了小批量、多品种、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1980年代开始,调整商用车(轻、中、重型载货汽车)产品结构比例,发展微型汽车生产,逐步形成了天津(天汽)、柳州(柳微)、哈尔滨(哈飞)、吉林(吉汽)、重庆(长安)、江西(昌河)和陕西(汉江)共7家微型汽车生产厂。

  1980年代中期,以一汽“解放”、南汽“跃进”和济汽“黄河”产品换型升级换代完成工厂技术改造为标志,结束了汽车产品“三十年一贯制”的历史。

  1987年8月,国务院北戴河会议明确提出建设一汽、二汽、上海这3个轿车生产点,进一步认定轿车生产应按“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原则,重点抓好零部件生产及相关工业,加速提高国产化率。

  1990年代初,汽车工业结束了“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的生产格局,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走向市场经济,理顺生产关系,从行业管理、经济实体、民间服务“三合一”管理体制过渡到“三分离”各司其职,结束了单一用行政办法管理企业的历史。

  1992年全国汽车生产跨越100万辆(106.2万辆),其中:轿车16.3万辆,占当年全国汽车生产总量的15.34%;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691.74万辆,其中私人汽车118.2万辆,占总保有量的17.08%。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文杰)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