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汽奥迪A6 10年小故事(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1日 16:56  汽车人杂志

  A6加长引领了中国高档车加长的风潮,如今,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不止是奥迪A6,已随处可见加长的高级轿车。对于跨国公司的启示是,仅有领先的产品还远远不够,只有尊重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习惯,才能真正获得市场认同。

  高品质“孵化机”

  淳于贤钊是凯世曼东方压铸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的企业为一汽奥迪国产化提供铸件配套。如今东方压铸不仅为国内外企业供货,还成为了铸造机械国家标准起草单位,每年创收3亿多元人民币。淳于贤钊心存感激地告诉《汽车人》,这与当年为一汽奥迪配套时的磨砺是分不开的。

  淳于贤钊坦言,刚开始的时候,奥迪对品质接近“走火入魔”的要求,也曾经让他产生动摇。

  2003年年初,长春的几家大医院里,出现了一批要求给“铁架子”做CT的怪人,这些人就是来自东方压铸。当时,东方压铸正在给一个编号为207的发动机支架做认证,这是为奥迪A6(C5)配套的产品。由于在这个铸件的压铸过程中可能出现气孔,不仅直接关系到单个产品的质量,还有可能影响对发动机的支撑作用,是一个直接影响行车安全的部件。所以,在申请评审的过程中,奥迪公司要求东方压铸提供相关零部件的CT片子。

  “一听说奥迪要我们给零部件做CT,有点懵。后来才知道奥迪要通过拍CT片子看断面里的气孔有多大”,淳于贤钊回忆说。起初,东方压铸对奥迪的高标准有点难以接受。“原来真觉得这个要求有点过分,现在理解了,这就是品牌。”

  于是,便出现了刚才的一幕,2003年的一段时间内,长春的几大医院都让东方压铸的人跑遍了,医院的人都说,我们都是给人做CT的,哪有给零件做CT的事?东方压铸的人好说歹说地跑了几家医院,总算找到一家医院给这些铁家伙做了“胸透”。

  类似东方压铸这样的经历,几乎每个奥迪配套商都曾经历过。再比如,奥迪车内空调出风口百页认证时,国内通过后还要专门拿到德国做“碰撞”试验,因为按照奥迪标准,碰撞后出风口百页不能崩出来打到人的脸上身上。但正是如此苛刻的奥迪标准,一汽奥迪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国内零部件供应商。

  仍以东方压铸为例,凭借为奥迪A6(C5)提供铸件,东方压铸迅速成长为国内同行业领军企业,同时还成为我国首家进入世界采购网络的零部件供应商。

  不只是“官车”

  2008年8月,是奥迪A6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之一:作为北京奥运会各国运动员的官方高档用车,A6穿梭在各奥运场馆周边,成为一道醒目的风景线。对于此时的A6来说,它已不仅仅是一部座驾,上升为代表尊贵、动感、进取的成功符号,恰如奥迪品牌内涵所追求。

  纵观奥迪在华历史,由于奥迪100和奥迪200很大比例上是作为公务用车存在,顺带着奥迪品牌也被固化为“官车”。“官车”身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奥迪在国内初期销量,但随着私人用车大幅涌现,呆板的官车形象又成为一种阻碍。

  在A6上市前,一汽奥迪已经意识到这点,如何扭转奥迪即 “官车”的品牌形象,关乎奥迪品牌在中国的未来命运。改变从A6开始,因此,1999年9月份 A6的首次亮相显得尤为重要。

  奥迪营销团队看中了当时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作为A6投放活动的载体,希望用自然轻松的方式冲淡此前奥迪身上的沉闷官气。虽然这种产品植入的营销在如今已司空见惯,但在当时不仅另类,同时花费也令人瞠目结舌。合作的预算为600万元,而此前捷达品牌历史上最大的投放活动也不到100万元。

  如此巨额的活动预算让当时的一汽人倒吸一口冷气,但“高档重在细节”的理念最终得到了一汽-大众内部的认可。

  1999年9月6日举行的奥迪A6媒体投放活动着实给国内新闻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记者们第一次乘坐包机参加新闻发布会,厂家首次提供了电子版的新闻稿,长春的五星级酒店破天荒地专门为采访的记者提供了互联网服务??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副总经理柳燕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她回忆道:“我们把当时能做到最好的都做了。”A6投放是当时国内汽车业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活动之一。

  从A6开始,关于奥迪品牌内涵的多元化推广和宣传活动也逐渐增多,在一次次高端活动中,奥迪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报道和高端活动中,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不断攀升。“官车”形象早已不是奥迪销售的障碍,截至目前,据奥迪销售事业部统计,奥迪品牌销量构成中,公务用车只占全部比例的20%,更多社会经济、文化精英人士成为A6的拥趸。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出现在奥迪A6 10年庆祝现场的李春明笑容满面,作为国内第一家开立奥迪经销店的先行者,他尝到了第一个吃螃蟹的甜头。

  这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在2000年前后的中国汽车市场,4S店还是个新鲜事物,因其造价不菲而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特别是奥迪经销店门槛之高,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因而奥迪销售网络建立之初,并非“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反而一些经销商认为:“卖这个车还盖个4S店,笑话。”

  然而,少数敏感而富有远略的先行者也正在那时脱颖而出。作为中国早期汽车人之一,李春明与奥迪的第一次结缘早在1989年,那时他对奥迪的印象是:大气、庄重、省油。

  因此,李春明“下海”经销汽车后,只经历了短暂“什么车都卖”的阶段,便瞄准了奥迪品牌。1998年,李春明成立北京中润发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正式经营进口奥迪。

  然而,在申请做奥迪特许经销商之初,李春明也并非毫无犹豫,毕竟,1000多万人民币在当时非同小可,中润发的注册资金也不过1500万。投资1000多万盖一座像“飞机库”的展厅,究竟能带来多少回报,需要多长时间,这些问题对于李春明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但在参加完A6的投放活动后我明白了,对于高档车来说,产品固然重要,品牌形象同样不可忽视。高档品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为用户提供高档次的附加值。这种附加值体现在品牌独有文化给用户带来的满足感,这是大卖场似的销售所不能实现的。”想到这里,李春明不再犹豫。

  10年过去了。“当然,不用我说,事实证明我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李春明笑着说道。作为奥迪销售网络的“早期革命者”,李春明和他那一批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从代理奥迪品牌至今,北京中润发员工由9个人变为200多人,共销售约2万辆车。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二马)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