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汽车产品在海外频频遇阻,先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征收惩罚性关税,后是欧盟宣布对中国出口的铝合金轮毂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而今年早些时候,澳大利亚、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国对我国出口的钢制轮毂、紧固件、刹车盘和转向节等进行了反倾销。在中国出口汽车产品的头顶,突然被悬上了达摩克利斯之剑,一场史无前例的严峻考验扑面而来。
欧美发难中国车轮
近来,一件案值17亿美元的中美轮胎特保案在中美两国贸易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也被视作奥巴马时代中美贸易摩擦第一案。6月2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以中国轮胎扰乱美国市场为由,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进行特殊保障措施调查,建议对中国输美乘用车与轻型卡车轮胎连续3年分别加征55%、45%和35%的特别关税。根据美方的调查程序,8月24日前美将完成与中国政府的磋商程序,9月2日前向美总统提出救济措施建议,而美国总统将于9月17日前作出是否采取措施的最终决定。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6月29日,欧洲轮毂制造商协会代表欧盟6家铝合金轮毂生产商向欧盟贸易委员会递交了对中国铝合金轮毂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的申诉书。尽管中国商务部和汽车工业协会接连表态希望对方慎重行事,欧委会仍在8月13日发布公告决定对中国出口欧盟的铝合金轮毂发起反倾销调查。
对此,中国业界一片哗然。美国是中国轮胎第一大出口国,年出口总量达4600万条,销售收入达17亿美元。如美国对中国产轮胎进行进口限制,等同于将中国轮胎完全拒之于美国国门之外。中国将有十万相关从业人员受到影响,甚至失业。汽车铝合金轮毂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量最大的产品,2008年中国铝合金轮毂7000多万件产品中一半销往国际市场,一旦加征33%的关税,无疑将受到沉重打击,很可能退出欧洲市场。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透过铝合金轮毂和乘用车轮胎纷纷在欧盟、美国等海外市场遇阻,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汽车“车轮”的出口之路被挡住。当然,遇上拦路虎的绝不止“车轮”。据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从去年10月到今年6月,对外贸易摩擦已经发生77起,数量之多、涉案金额之大,都称得上是前所未有。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的对外贸易摩擦急速加剧?第一,中国经济规模总量很大,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所以贸易摩擦多是正常的;第二,中国很多重要的出口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关系到很多国家的工人就业的问题,所以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处在困难之中,国外同行日子都不好过,希望能够采取措施,遏制失业率上升的情况,因此必然要拿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开刀。第三,就汽车而言,主要原因是许多国外汽车零部件企业倒闭,即使是生存下来的企业也因为订单减少、成本上升,不接受小批量订单,这就给中国企业留出了市场空间,也因此造成了大量的贸易摩擦。
此外,在一系列外方挥举的贸易保护大棒中都谈到了中国汽车产品对于当地相关产业的威胁。实际上,在“低价”的外衣下包裹的却是“产业结构引发的贸易冲突。”而在目前的产业结构下,我们所能生产的汽车产品,固然具有较高的价格竞争力、但却并不具备技术竞争优势或不可替代优势,因此很容易埋下引爆海外贸易壁垒的“雷管”。
随着中国汽车业走出幼稚期,出口步伐势必加快,越来越多的零部件产品甚至整车将无法避免地卷入形形色色的贸易壁垒中。
自主创新规避摩擦
中国目前正处于汽车对外贸易纠纷的高峰期,汽车产品频发的贸易摩擦将成为重大难关。这向我们提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我们谋求汽车产品出口的同时,不能不未雨绸缪,考虑如何规避或尽可能减少这类麻烦?
产业政策本质上不属于市场“中性”措施,在不同程度上都意味着政府以其“有形之手”调整利益分配格局,意味着经济资源和利益在国内各个部门、不同国家之间的重新配置,不可避免地要对国际经济关系造成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勇于维护自己的权益,学会在WTO的框架下正确运用相关规则维护自身利益。应对贸易摩擦几乎是每一个经济体、特别是相对落后的经济体,在走向发达经济过程中是一门必修课——研究准入条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及规范出口秩序都是必修的内功。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产业结构是战略,战略的正确决定未来战役的成败。事实上,整个中国的产业结构都面临调整。这不仅仅是出口的需要,也是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强国的必要。今年以来,中国主管部门屡次指出,借金融危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的出口市场“雪崩”现象,才能减少出口骤降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冲击。
在我国目前的外贸产品中,汽车类产品最具增长潜质。汽车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仅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原材料已经无法在这一市场上持续取得胜利。因此中国企业应该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加强行业自律,改变低价竞争,将是出口企业应对危机及反倾销的主要策略。当然,从长远来看,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大力进行自主创新,将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做得更强大,占据市场更多份额,要永远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这个硬道理。 李永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