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在成本控制能力方面堪称模范,采用自产发动机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记者 安丽敏
7月份比亚迪F3销量超过2万辆,与第一名之间的差距也仅有几十辆。1至7月份F3的累计销量也达到了126071辆。今后,这个数字则有可能更加惊人。
日前传出比亚迪F3将采用自产发动机,共有1.3L和1.5L两款。
目前比亚迪F3采用的发动机采购的是东安三菱发动机,如果匹配自产发动机,其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对于这款已经在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的车型来说将是“如虎添翼”。
比亚迪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成本控制能力,这需要很多企业学习,尤其经过金融危机、通用破产这样的事件之后,更需要反思。但要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企业,仅有成本控制能力是不够的,比亚迪的差距还有很多。
成本至上
关于F3将采用自产发动机的消息来自于工信部的产品目录。根据目录显示,比亚迪将会同时推出1.3L与1.5L两款发动机,前者的编号为BYD473QA,而后者是BYD473QB型。因此媒体推测,这两款发动机将用在F3上。
对此比亚迪公关部人员表示:“这个消息不确切,目前我们还没有在F3上采用自产发动机的计划,一旦有确切消息我们将对外发布。”
不知是比亚迪刻意保持低调神秘,还是确实没有这样的计划,但是采用自产发动机无疑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方式。尽管比亚迪以电动车为资本起家,但是比亚迪也丝毫没有放松在传统内燃机方面的步伐。
2008年2月21日,比亚迪汽车发动机生产线正式投产。投产后,比亚迪已具备年产10万台BYD371QA发动机的能力。
同时据比亚迪公关部介绍,目前比亚迪自产发动机涵盖了1.0L至2.0L这个排量区间。随着资产发动机的大规模采用,其成本必然进一步得到控制。
其实,比亚迪各车型在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时,很多人认为靠的是“物美价廉”,这个策略成功的一个保证就是成本的不断降低。在这方面比亚迪可谓是行家里手。王传福在造电池时就根据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特点,将电池自动生产线分解,由人来操作。通过种种措施使其成本大大低于竞争对手,从而确立了比亚迪在电池方面的地位。
在汽车制造上,王传福还是同样的思路。比亚迪汽车很多都是自己生产的,比如比亚迪的模具基本上都是自己开发的。据有关人士介绍,这比让台湾企业开发节约了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成本,相比让日企开发,节约了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成本。
自力更生发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在F3频繁降价时,有些企业实在不敢跟进,因为再降就亏损了,毕竟研发成本太高了。这种情况下,竞争对手只能维持高价,比亚迪通过自产模具、发动机等等,大大节约了成本,使得比亚迪各个车型可以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事实也证明了王传福的判断。
比亚迪以自主品牌新秀的身份崛起之后,势头一发不可收拾,目前其企业排名也已经超过了奇瑞和吉利,这其中或许有许多其他企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东西。
坚守性价比
比亚迪目前采取的低价战略看起来有点熟悉,因为奇瑞、吉利无一例外都是这样走出来的,但是现在奇瑞和吉利都已经搞起了多品牌运作,并且分别推出了高端品牌。低价是他们现在不愿意谈到的一个话题,而比亚迪似乎铁了心要坚守这个策略。
“用一半的价格销售和别人一样好的产品”,这是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之初王传福定下的原则。
性价比,这个其他自主品牌开始避之惟恐不及,怕和低价、低质联系在一起的词汇,依然是比亚迪经营的核心。
现在靠着这条生存法则,比亚迪继续着雄心勃勃的扩张。
2009年7月24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旗下附属公司深圳比亚迪汽车和佛山威尚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收购湖南美的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
2009年7月25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旗下附属公司比亚迪汽车和西安市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投资合作协议,将投资建设新的西安二厂,在西安进一步拓展其汽车制造业务。计划投资建设规模约为年产量40万辆汽车,进一步扩大比亚迪汽车产能。西安二厂为比亚迪西安汽车生产基地扩产项目,将计划生产L3、G3、F5等车型以及汽车零部件等。
比亚迪依然坚持着那个彪悍的目标:2015年,比亚迪将成为“中国第一”的乘用车产销企业;到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的乘用车产销企业。
不过比亚迪仍然需要面对一些困难,比如产品质量。这或许是低价带来的一个副作用,但是如果不加以改进,必然又会走上自主品牌的老路——低质低价导致品牌受损。同时要成为中国或者世界产销第一,比亚迪还需要打造多款像F3一样的明星车型,这个工作已经在比亚迪的规划之中。
最后,比亚迪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还是要靠电动车,比亚迪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和名声,但是毕竟还没到真刀真枪拼杀的阶段,产业政策、配套等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都会影响比亚迪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