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安全,也要人安全
最近,因为比亚迪F0的一次交通事故问题,再度引起了业内对汽车安全碰撞测试的关注。汽车的安全问题,汽车的安全碰撞试验合不合理、科不科学、有没有猫腻的问题,一直是业内争议比较大的话题,对这个话题,市场上的各种传言也比较多,在这里,我就不对此专门冗述了。现在我们只简单讨论一下:除了车的安全,驾乘人员的安全意识是不是也很重要?
在汽车行业里面待了八年,其间陪不少朋友买过车,其中有不少人买车的时候是真的在乎汽车安全的,网上查资料、现场看报告、下单的时候又车里车外摸了个遍,生怕这车铁皮不够厚、测试结果不够五星级、买了之后坐在车里没有安全感等等。但是在买完车之后,我常常又会觉得他们的车其实并不安全,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车的确是“五星级安全的车”,但他们的人却不是“五星级安全的人”,开车的时候,往往是一脚油门、一脚刹车,这种时时刻刻可能上演碰撞试验的汽车,你能说它是安全的吗?
汽车的安全问题,其实包括汽车、汽车的驾驶者、其他交通参与者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没有哪一个因素解决好了,就可以说你的汽车足够安全了,所以,我们关注汽车的安全问题,除了关注汽车本身,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的驾驶习惯安不安全、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动态等,而这些,都要依赖驾驶人员有一个很好的安全意识。因此在很多时候,驾乘人员的安全意识,往往比汽车有多少安全配置、在安全碰撞测试中获得了几星级更加重要,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安全意识,即使你开着的是一辆坦克,也有可能被撞成一堆废铁。因为拿最简单的能量计算公式计算,汽车在碰撞中产生的能量,就等于汽车的质量乘以汽车的速度,你开的车越重、你的速度越快,你的车在碰撞中产生的能量也就越大,你所被动吸收的能量也就越多,你的安全也就越受威胁。公式同样告诉我们,时速超过120公里,即使你的汽车安全配备武装到牙齿、在各种安全测试中拿到七星级的评价,你的车同样也不安全。
所以,我们见到很多开了很多年的老司机,他们开车通常都是越来越慢,一些职业的赛车手,离开赛场日常开车的时候,也绝对不会给你表演街头飙车,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比你更清楚汽车在碰撞中的破坏性。
话说到这里,我不是要为比亚迪开脱,也不是要当汽车企业的安全代言人,而是我们在遇到交通事故的时候,除了保持对汽车进行安全性能质疑外,是不是也该检讨和反思一下自己的驾驶习惯?自己的安全意识足够高吗?就拿这个例子来说,市区70公里的时速、追尾、才买半个月的新车、小小的比亚迪F0,这样的参数组合,是不是说明这个驾驶员的开车习惯其实也不是太好呢?
(贺江华)
多点怀疑精神
买了一辆车,广告词说了获得五星级安全碰撞,结果发生事故时,安全气囊一个也没弹出,怪谁?在我看来,要怪只能怪自己,怪自己为什么那么相信广告?
事实上,夸大产品功效的广告无处不在,举一些例子: 洗完之后没有任何头皮屑,而且乌黑发亮——这是洗发水广告,事实上用了之后,有几个人能达到电视上的效果?1000个人里恐怕一个都没有。富含DHA、AA等各种营养元素,宝宝吃了聪明可爱——这是奶粉广告,小孩吃了以后,到底聪明了没有?没有人能够判别。白里透红,靓丽十足——这是化妆品广告,有多少女人用了之后能变得像广告明星那么美,恐怕也没有几个。
但即使明知广告有夸张,许多人还是会选择购买,因为确实有需要,只不过购买时,心里也明白,不可能达到广告里所描述的效果,所以比较坦然。不过,汽车是大件商品,极少有人能做到坦然,车厂说它的车型获得五星级标准,下意识地接受了,说它通过了C-NCAP,就相信它真的通过了,事实是否如此,没有人去考究。但最后的苦果,只能消费者自己承受。
在国外,已经严禁“环保”、“安全”、“节油”、“性能充沛”等形容词出现在广告词上,可惜国内并未跟进。这里建议广大消费者,要提升对汽车夸张广告的辨别能力。对那些看上去很美的汽车广告,我们要多点怀疑精神。 (周伟力)
当评价体系开始失灵
最近“芒果台”的《快乐女生》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目光。一个五音不全的选手,竟然披荆斩棘入围前十,甚至还得到一些“专家级”评委“你走我不留”的热捧。无独有偶,近日汽车界也出了这么一件“乌龙事件”。某品牌汽车从未获得星级安全评价,却在宣传中随便给汽车“戴星”。
不过,像唱歌这种事儿,普通观众虽然没有“砖家级”评委那么高的音乐造诣,但好歹也听得出在不在调上有没有节奏,但对于四个轮子的汽车,咱老百姓可真看不明白了。到底什么样的车才叫安全,普通老百姓光用看肯定看不出个好歹,就算将车拆开给咱看,咱也看不懂这弯弯曲曲的门道,不相信专家,还能相信谁?可是,当评价体系开始失灵时,我们该怎么办?
在这里,笔者给消费者提几个建议。
第一,看品牌。别看汽车都是“四个轮子两个沙发”,哪怕车造得一模一样,但口碑好的品牌和无名之辈在价格上却很有些差距。可别小看了这个差距,虽然无名之辈也想混个好名声,但很显然,口碑好的品牌更怕坏了名声。在这种输不起的自我约束力作用下,好的品牌不仅在质量上能够给消费者提供保障,更能让人买个安心。
第二,信权威。那些不以卖广告为目的的权威调查机构、核心媒体、专家人士,都是消费者可以着重信赖的对象。但是,这就要求消费者自己心里得有个谱,什么机构是值得信赖的,什么媒体是讲大实话的,什么专家拿自己当朋友,这些问题没人能替你回答,只能靠自己去辨认。
第三,认级别。这里讲的级别,是指消费者得认清楚自己买的车是属于哪一个档位哪一个类别。每个级别的车都有各自的开法,如果你非要将QQ当保时捷开,我想万一撞得车毁人亡,你也真没办法怪厂家质量不好。凡事都得讲个度,在车辆现有的性能范围之内驾驶,是保证车辆质量和安全的大要。
除此之外,如果你是一位发烧级车友,对车辆性能有一定的了解,我想恐怕想被骗都很难。归根结底,当评价体系开始失灵时,那你就只有把自己当成专家了。自己总不会捂着良心骗自己吧?(陈鑫欣)
只怪汽车安全知识“盲区”太多
汽车“安全”造假知多少,满城皆是“沃尔沃”。沃尔沃一向是世界公认最安全的车之一,不过当它进入中国也不得不在安全宣传方面低调起来。现在,到车市溜达一圈,看下来每款车皆可与沃尔沃车的安全媲美——几乎99%的车型都在宣传自己拥有某某碰撞试验“五星”认证,拥有各种高级安全配置。事实是否如此呢?
事实上,虽然很多人成为车主,但对涉及汽车安全的一些配置,如ABS、EBD、ESP等等,大多数消费者对于这些安全系统的生产厂家不甚了解,甚至不会去细细追究他们使用的到底是博世的、还是TRW公司的,于是乎某些汽车企业在汽车产品的宣传方面干脆笼统概括;与汽车安全的车身结构相关的,如焊接技术、车身用料等等方面更是消费者的知识“盲区”,令某些汽车企业胆敢含糊带过,大胆忽悠。
国产车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软肋之一,除了技术,还有权威认证方面的缺失,此前甚至连C-NCAP碰撞试验室的权威性也不断遭遇置疑。
笔者认为,汽车行业在汽车产品宣传上缺乏监管,“五星安全碰撞”的招牌变得谁都可以用,只要不出事不被曝光,想套用来宣传多久都行。也许又该建议消费者多长一个“心眼”,自己去做“火眼金睛”的专家,显然这是不靠谱的。都让消费者变成鉴定专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消费者需要的是企业的“诚信”营销。从产品自身做好,营造一个健康的汽车市场,让消费者放心消费,这是企业的职责和立足根本。希望各大汽车企业,尤其是正在崛起的某些汽车品牌,能踏踏实实把技术抓好,少些虚华的宣传,多些实在的品质。 (邓莉)
都是C-NCAP惹的祸?
最近因为有款被认为是没那么安全的小车用了“五星安全”广告语,不幸撞到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枪口上,被公开点名批评,这让大家对汽车安全性能再次关注起来。
一般提到车辆的安全星级,不能不提到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所推出的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因为国内车型安全星级标准都是它给出的,你想找出其他标准,对不起,在国内,做碰撞试验的仅此一家,没得选择。除非引入另外一个管理机构,但至少近几年内没有这种迹象。
C-NCAP刚起步时因为运作不太透明以及日系车得分高等因素,一度遭到媒体和公众的强烈质疑,厂家对C-NCAP测试结果的滥用也是C-NCAP信誉迅速透支的重要原因。新车的广告宣传点都聚焦在四星、五星碰撞成绩上,但实际上,厂家接受测试的往往只是某一种配置的车型,用一种车型尤其是高配车型(可获得加分)的成绩涵盖全部车型的广告,明显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当然这种现象也很难以制止,只能靠厂家的良心,但在商业社会里,良心没有法制可靠。不知道,在这个时候,经常出现的“相关部门”又去哪里了?
笔者没有替C-NCAP辩护的意思,它也不排除有些运作不够规范的因素。但C-NCAP有总比没有好,先不论这个项目的投入和产出比,但至少引起了公众对安全性的重视,买车不仅仅是好看和省油,安全性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仅凭这一点,就应该为C-NCAP说句公道话了。国际品牌的安全性在国外已经有参照,C-NCAP对本土品牌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在C-NCAP刚起步时,本土品牌基本上只有三星、甚至二星,但现在获得四星的车型很多,通过五星的车型也不少,可以说,本土品牌这几年的进步,应该也记上C-NCAP一分。
值得一提的是日系车普遍在碰撞测试上得高分,与大家一贯印象可能不太相符,但日系车由于吸能设计比较合理,在全球范围内的碰撞试验都得较高分,说明其是应试的优等生。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五星级车型也不再是个新闻了,欧洲的E-NCAP刚起步的时候,五星级车型几乎为零,但现在几乎每款车都是五星级了,不是五星级别车型才是新闻了,中国不排除未来也是这种情况。
(王灿彬)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