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零部件“中国制造”面临“架空”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9日 11:10  中国经营报

  余跃

  在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上的较量中,中资供应商似乎已经过惯了“憋屈”的日子。

  几年前,人们已清晰看到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疯狂涌入,如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欧美市场的萎缩更是加剧了这种“转移”。

  “内外交困”的局面更在持续恶化——外资频繁转入本土制造,使得此前的中资供应商成本优势渐失;急于转型升级,却又面临“无米之炊”的尴尬。零部件的“中国制造”似乎正在面临“架空”危机。

  内资困境

  “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2009年7月15日,开会至深夜的杨洪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感叹来自市场的压力。杨洪是深圳航盛电子有限公司(下称“航盛电子”)总裁,成立于1993年的航盛电子是一家专为整车厂配套汽车电子系列产品的企业。

  “西门子、伟世通等外资品牌的进入,的确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杨洪坦言,即便是在车载音响、导航等低端汽车电子产品方面,航盛电子目前还只能为中低端主机厂配套,类似宝马、奥迪等高端品牌配套体系依旧进入不了,“而在车身电子系统、底盘电子系统方面,更是外资的天下。”

  据杨洪回忆,即便是在金融危机“肇事”的2008年,航盛电子的利润依旧在2007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0%,达到20亿左右的规模。而如今,随着国内汽车配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率已经大不如从前,“2009年上半年,航盛电子的产品销售增长了30%,而销售收入却仅增长10%。”

  杨洪表示,如安全气囊、电喷系统、ESP等车身底盘电子等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方面,80%~90%的利润都集中在外资品牌。

  “随着越来越多的主机厂将配套系统交由上游零部件企业开发,产业分工对零部件企业的要求会更高,竞争也会更激烈。”盖世汽车研究院院长陈文凯表示,外资在国内攻城略地的同时,也在考虑利用本土的资源降低成本。一旦外资品牌将本土供应商此前所赖以生存的成本优势打破,则意味着已经被边缘化的中资零部件将被彻底“打入冷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孙磊)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