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一个可能原本属于北汽预想中的好日子,到底变成了一个失望的日子。
这一天,一年来处于舆论焦点的长丰汽车终于完成了重要的合作事项。只是,合作的另一个主角不是原本呼声极高的北汽。这意味着,对这家力图通过重组打造千亿元航母的企业来说,再一次打乱了原来的计划。
兴奋的媒体爆料称,本月北京汽车工业控股集团的一个谈判团队还在湖南为收购湖南长丰做最后的努力,北汽方面甚至已经表示“非常愤怒”,以此渲染北汽的失落。
说“再一次”的理由是先前北汽重组东南汽车计划的落空。随着适合的企业越来越少,人们难免对北汽2009年打造千亿元企业目标的最终实现产生了动摇。
此前,人们对于这一目标的高度关注是因为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无论是北京市政府关于“未来一年,北京将加大调整重组力度,在电子资讯产业、汽车产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完成五个以上企业重组项目,培育千亿元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规划中对北汽寄予的厚望,还是北汽与广汽在座次上的争夺,又或者是不得不发的自主车型的打造等等,并且更重要的是,此时被普遍视为北汽对外扩张的最佳时机,因为“北汽集团的内部调整已经完成”。
这种说法在《汽车观察》编辑部引起了一场讨论。对外重组对于北汽来说真的是那么迫切而且必要吗?在与广汽的竞争中,北汽的短板是什么?是一个长丰抑或是一个东南?规模能够决定企业最终的成败吗?北汽的内部真的调整好了,就只剩对外扩张这点儿事了吗?
当然,徐和谊迅速理清北汽控股与旗下整车厂产权关系的那种果断,让人领教了这个强硬的领导者所具备的领导大集团的实力与魄力,而其选拔人才的全球化眼界也是少有的。但这或许只是内部调整的第一步。尽管不能完全领略企业家真正的长远谋划,也认为媒体再详尽的报道都不能全然描绘出企业的蓝图,但仍然要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其实,相比较其他竞争对手,北汽内部的乘用车资源不可谓不丰富:北京奔驰、北京现代、北汽有限和正在做的自主品牌,但没有一家能够具备如广州本田和广州丰田那样的市场影响力与盈利能力,这恐怕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虽然广汽的销量远远落后于前三大,却利润可观,这可算得上是规模制胜的一个反证吧。不仅仅是北汽,正在全国风起云涌的整合潮让各地政府和不少企业跃跃欲试,原本规模不算小的企业感到危机四伏,似乎不主动出击整合别人,恐怕很快就会成为别人整合的对象。很多年前原本有过定论的“做强”与“做大”的话题,如今又成了悬案。
想想鼓励整合的真正起因,无非是减少资源浪费,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可是如果越来越多的资源放在一起,却对企业都没有产生最好的贡献度,其实也是一种浪费。
作为拥有令对手羡慕的商用车资源的北汽来说,一方面巩固优势,另一方面整合好内部乘用车项目,使其发挥出最大能量,为“大北汽”做出各自贡献。至于对外整合,还是随缘吧。(岳琳)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