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燃油税政策到购置税优惠政策,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刺激下,今年前5个月,汽车销量屡创新高。其中,1.6升排量以下车型成为国内车市细分市场当仁不让的领军者。
在我们为市场繁荣欢欣鼓舞的同时,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委员会、车人网、清华汽车工程研究院公布的“2009年一季度中国汽车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分析报告”给我们提了个醒。报告显示,一季度共收到用户投诉1856例,有效投诉1742例,同比增加了17.8%。其中微型车、小型车、紧凑型车是一季度车型投诉的重点,三者之和占整体投诉量的70%以上,紧凑型车投诉率最高,占到了近5成,问题主要是漏油、异响、轮胎鼓包等,同时,小排量车售后服务也亟待提高。
价格低质量也低
售后维护无保证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我国乘用车销售282.67万辆,同比增长15.09%。其中,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销量达到200.47万辆,市场占有率高达71%。
小排量车产能迅速提升,但是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售后服务和网络配套建设却没有同步跟进,直接造成了小排量车消费者的抱怨。
“我买的这辆两厢小轿车,真是让我吃尽了苦头。行驶至4000公里时,驾驶员座开始积水,此后一直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前前后后进了5次4S店修理,换了密封条、车内海绵,一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不得已,我打了多次电话与沈阳总厂的售后服务热线,可得到的结果却是互相推诿踢皮球。直到现在,一到下雨天,这辆车就成了摆设,还得帮它找个地下停车库,弄得我十分狼狈。”车主屠先生接受采访时大吐苦水。同样,笔者采访时也发现,不少车主频频抱怨服务跟不上、维修质量不过关。今年一季度的汽车服务报告就指出,小型车车主对4S店的投诉呈上升趋势,这主要集中在服务承诺不兑现、更换配件等待时间长、同一问题多次维修不能解决、服务态度差等方面,其中同一问题多次维修,不能彻底解决是引发投诉的主要原因。
市场专家分析指出,小排量车由于价格相对较低,售后服务质量的提升并未成为厂商的着力点。首先,厂商对售后服务没有足够的重视,对技术理解、对维修人员培训方面有很大的不足。其次,经销店售后服务质量水平本身就不高,维修人员无法准确判断问题,车辆只能是坏了修,修了坏,恶性循环。一次次的维修让消费者的售后费用水涨船高,这直接将消费者逼入“4S店服务不到位、价格贵,而路边店价格便宜却质量难以保证”的两难境地。
销售大增服务脱节
二三级市场缺陷放大
随着小排量车税收优惠和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推行,微型车及交叉型乘用车在二三线市场销量大增,大多数厂家也都开始忙于招募经销商,增加专营店。但由于筹建过于仓促,很多经销店的售后服务体系并不完备。短期内的销量大增使售后服务在二三线市场的弊病和缺陷得到放大。
除了售后服务的不到位,购买的新车随即出现问题更是让消费者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笔者了解到,目前销量仍是国内大多数厂商的首要追求目标,纵观前5月,厂商的销量捷报频传。在加足马力提高产量的同时,厂商对于新车的质量没有严把关。
报告指出,车辆保修期(时间、里程两项指标以先到为准)按6万公里计的话,一季度汽车产品80%的投诉出现在保修里程内,1万公里内出现问题的产品占到总投诉量的1/3,其中,行驶5000公里内就出现问题的比例高达19%,说明新车出现问题的里程有缩短的趋势,新车质量有待提高。因此,一季度,换车、退车的比例提高明显,主要表现为,购买1个月内的新车重要部件出现问题且屡修不好,用户不愿维修,并认为维修也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以致提出换车、退车。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新车质量不过关、服务不到位、网络建设不跟进,小排量车的销售动力必然不能长久,市场热度也会随之下降。这值得厂商和经销商深思。